Chinese

适合人类的治理模式与通向公正的全球秩序之路

适合人类的治理模式与通向公正的全球秩序之路

New York—21 September 2020

全球现实急剧变化,正促使人们进一步认清人类的相互关联和相互依存,此时,联合国迎来了75周年诞辰。一场大流行病肆虐全球,引发并加速了混乱,其间,显著社会变革的诸多可能性却在开启,有望给世界带来稳定,让万民生活富足。纵观历史,动荡时期总是提供了重新定义集体价值观及其基础假设的机会。当前关头同样如此。在众多领域中,既定的体系和方法需要彻底变革,这表明未来四分之一世纪——从联合国成立75周年到百岁诞辰——对于人类命运的走向是何其关键。呼声日渐高涨,一致要求我们在集体迈向持久世界和平的轨道上采取决定性的步骤。这个呼吁必须得到回应。

人类大家庭实属一体,这一真理在全世界已得到广大民众的拥护。现在,这一真理对于我们集体行为的深刻意涵,必须促成各国协调一致地朝着更高的社会与政治团结度迈进。正如巴哈欧拉在一百多年前所宣告的,“唯有人人学会衷心祝福全人类,方能实现真正的和平与安宁”。全球社会自相纷争是何等危险之至,决不可任其如此。

为了奠定世界秩序的基础,从而保障国际和平与普世繁荣,人类在过去一个世纪实施了许多举措,虽不完美但意义重大。作为人类首次在全球治理上的认真尝试,国际联盟存在了25年。而联合国持续的时间已是三倍于此,令人瞩目。作为世界各国普遍参与的体系和表达人类共同意愿的论坛,联合国确实无可比拟。然而近期事件表明,面对越发彼此关联的诸多威胁接踵而来,目前的安排已捉襟见肘。因此,整合与协调必须更进一步。唯一可行的出路是建立一个深化全球合作的体系。眼下的周年纪念正是一个恰当时机,可以就国际社会如何更好地组织起来着手建立共识,思考什么可以作为进步的衡量标准。

近年来,就连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理念都遭到排斥,使得针对多边安排的理性批评也不时会被淹没。但这一倒退期依然处于推动全球社会走向更牢固团结的广阔历史进程之中。在人类历史的每个阶段,都不仅有可能而且有必要实现复杂度更高的整合。出现了更紧迫的新挑战,政治体不得不作出新的安排,以更大的包容性、融贯性与合作度来满足时代的需要。现有的促进国家间展开商讨的体制,以及解决冲突的系统,正被当下的需求推到其能力所及的范围之外。因此,我们发现自己正面临一项决定性的任务:要充分意识到我们属于同一个人类种族,共享同一个地球家园,而有目的地安排我们的事务。

* * *

认同人类大家庭的一体性,并非要求整齐划一,或放弃各种既定的治理体系。对人类一体的真正理解,包含着多样性这一基本概念。今日所需乃是确立一个稳定的共识:既要保留全球多样的体制和文化,同时又彰显一套共通价值观和原则,可以赢得所有国家的拥护。围绕这些共同原则和规范形成的一定程度的共识,已可见于全球议程所贯穿的理念中,诸如人权的普遍性、消除贫穷的紧迫性、在环境可持续的限度内生活的必要性。不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些理念的挑战性意涵必须予以考虑。


基于对团结的承诺和有关正义的共同道德规范,建立一个容纳各种不同途径的框架,能让共同原则在无数安排和规划中付诸实践。在这样一个框架内,政治结构、法律制度和社会组织的差异将不再是摩擦点,而是可能产生新方案和新途径的洞见之源。如果各国矢志相互学习,就能摒弃竞争和指责的顽固积习,代之以合作和探索的文化,并且乐于将挫折和失误视为学习进程不可避免的环节。

真正认同全球相互依存,就必然要一视同仁地真诚关心全体民众。这一原则看似简单,却意味着要进行深刻的优先顺序重组。促进共同利益往往被当作一个次要目标——目标虽然可嘉,但要在保障了其他较狭窄的国家利益之后才会顾及。必须改变这种做法,因为人类任何局部的福祉都与整体的福祉密不可分。磋商任何计划或政策,出发点必须是考量社会所有阶层将会受到的影响。因此,无论是地方、国家还是国际层面的任何行动提案,领导人和政策制定者在权衡其利弊时都要面对这一关键问题:该项决定是否会促进人类整体的福祉?

无论以往的国家主权观念曾经带来多少益处,现今的形势都要求采取更加全面而整合的分析和决策方法。国内政策会对全球产生什么影响?何种选择有利于共同繁荣与持久和平?哪些措施能培养人的高贵性、维护人的尊严?随着人类一体的意识日益融入决策进程,各国将更易于视彼此为真正的伙伴,一同管理地球,保障万族昌盛。

领导人在衡量眼下的政策影响时,需要考虑许多人所说的“人之灵”,即那种寻求意义、渴望超越的根本品质。人类存在的这些较为抽象的维度,一贯被视为仅限于个人信仰领域,不在政策制定者和管理者关心的范畴内。但经验表明,如果物质进步脱离于灵性和道德进步,人类全体的进步便无法实现。例如,近几十年的经济增长无疑为许多人带来了繁荣,但这种增长并非根植于公平正义,其成果只是让少数人不成比例地受益,而多数人则处境堪虞。世界经济一有萎缩,就会使现存的不平等加剧,人间疾苦愈增,而总是那些生活贫困的人面临最大风险。推动社会进步的每份努力,即便只着眼于物质条件,也是建立在基本的道德假设之上。每项政策都反映着有关人性的信念,不同社会走向背后的价值观,以及特定权利和责任相互作用的方式。这些假设决定了任何一项决策能在多大程度上带来普世裨益。因此,必须仔细而诚实地检视这些假设。只有自觉地确保物质进步与灵性和社会进步相联系,建设更美好世界的许诺方能兑现。

* * *

要迈向更为协调、真诚合作的国际关系,最终需要开启这一进程:世界上的领导人联合一道,重新设定和构建全球秩序。由于人类面临显而易见的严峻挑战,一度被视为国际合作的理想化愿景的,如今已是实用之需。要让这一方向的举措发挥效力,关键在于放弃胶着僵持的陈旧模式,转而推行全球性的公民道德规范。商议的过程需要更加宽宏大度、理性而诚恳,其动机不是要依附于根深蒂固的立场和狭隘的利益,而是为了集体寻求对复杂问题的更深理解。与谋求共同福祉不相容的目标需要搁置一旁。除非这成为主导性的道德准则,否则持久进步便遥不可及。

秉持这种态度会增强以过程为导向的方法,逐步发挥长处,应对不断演变的现实,从而取得进步。当理性而冷静地考察任何提案之优劣的集体能力得到提升,就可以进一步商讨一系列改革方案。例如,设立联合国大会下议院,议院代表由直接选举产生,可谓之世界议会——这将极有助于提高该全球机构的合法性,加强其与人民的联系。一个未来事务世界理事会可以制度化地考量政策会如何影响子孙后代,还可以关注一系列问题,诸如全球危机处理预案,新兴技术的使用,未来的教育或就业。加强与自然界相关的法律框架,将使生物多样性、气候、环境机制更趋整合、更富生机,为地球资源的共同管理体系奠定牢固的根基。全面改革促进与维护和平的基础结构,包括重组安全理事会,会消弭各种常见的僵局死结,以便更为果断地应对冲突的威胁。这些创举或类似的革新,需要相当聚焦的审议,也需要形成普遍的共识以支持各项举措获得认同与合法性。当然,这些举措本身并不足以满足人类之需。不过,若能对现存秩序有所改进,这些举措就会为真正变革性的增长和发展进程贡献一份力量。

国际社会已承诺建设一个这样的世界:比如暴力与腐败让位于和平与善政,男女平等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但这样的世界还未存在过。因此,朝着全球议程所蕴含的目标前进,就要求有意识地以实验、研究、革新和创造为导向。随着这些进程逐步展开,就必须更加一丝不苟地应用《联合国宪章》业已界定的道德框架。尊重国际法,维护基本人权,恪守条约和协定——只有通过实际行动履行此类承诺,联合国及其成员国才能向世界人民示范正直与诚信的标准。若非如此,再多的行政重组也无法消除我们眼前存在已久的众多挑战。正如巴哈欧拉所宣告的,“言词须由行为支撑,因为行为是言词的真正检验”。

* * *

联合国首个世纪最后的岁月将是一段机遇广阔的时期。人类可能达到过往时代所梦寐难及的合作规模,展现出无比壮阔的进步前景。然而,如果不能达成决议来支持有效的全球协调运作,导致的后果将远比近期的混乱局面更为严重,那可能是灾难性的后果。因此,国际共同体所面临的任务,便是确保国际政治与权力的运行机制愈加导向合作与团结。

联合国成立百年之际,我们共同家园的全体居民难道没有可能确信:我们已启动了一个切实可行的进程,来建立未来世纪持续进步所需的全球秩序?这正是巴哈伊国际社团的冀望,也是其劳作的目标。在此重申巴哈欧拉在很久以前,针对领导者与人类事务的裁决者所发出的中肯呼吁:“让他们共同商讨,经过审慎充分的考量,为这个病态的、深受折磨的世界提供救治良方。”

超越纯粹经济学:巴哈伊对“妇女地位委员会”的贡献

超越纯粹经济学:巴哈伊对“妇女地位委员会”的贡献

纽约2018年3月9日电

New York—9 March 2018

尽管通往进步与平等的道路困难重重,世界各地的农村妇女仍然热切地投身于推动社区进步的行动中。经验表明,参与的关键在于集中力量增强个体和集体的能力,而这又和人类生存的各个方面密切相关,比如社会、智识、文化、精神、道德还有经济。

巴哈伊国际社团在提交给妇女地位第62届委员会(于2018年3月12日至23日召开)上的一份声明里也做如是说。本届委员会的优先主题是,“农村女性赋能与性别平等中的机遇和挑战”。

此份声明起草时采纳了全球范围内众多农村妇女们的真知灼见,进而应对 “妇女和女童在社会中争取公正地位仍然面临重重困难”的问题。声明还提到,其中最大的障碍是“拒绝接受男女平等的事实。”

最后,声明指出,改变的发生需要男性与女性的共同积极参与:“几十年的经验已经表明,越来越多的有着各种各样经济和教育背景的男性和女性,无论年龄大小,当大家一起致力于学习反映“人类一家”之根本原则的新型社会关系模式和相应的社会结构之时,真正的变革就可能产生。”

声明还进一步主张,我们的教育系统应该重新加以调整以有助于更全面的能力构建,发展“服务社区和社会的能力”。当这些品质得以培育和增长,个人在社会中的作用才会变得强大,从而能够激发更多的行动。声明中说道:“对于生活在农村中的妇女们来说,这常常会让她们日益深感自己是社区共同利益的有力贡献者”。此外,这种赋能最终以妇女们建构起更美好的社区的形式出现,因此这提高了她们的社会受关注度,同时对于二元对立的性别刻板印象也是有力的辩驳。正如声明中所言,“这使得她们得以重新思考关于社会模式和传统意义上男女所扮演的角色的既成假设”。

青年们的作用也是不可或缺的。在世界各地的巴哈伊社团中,青年们也正越过性别角色的文化假设,同时投身于服务,打破刻板印象。此份声明谈及了一个乌干达青年小组的经历,该小组就教育女孩的重要性的话题召开了一系列“社区座谈”。

声明还号召成员国通过包括公正的法律、公平的服务提供以及文艺作品推广等在内的各种形式,为妇女和女童的进步提供扶持,继续拥护全人类所享有的不可剥夺的权利。

从赤字到富裕:在所有人群中看到积极贡献的能力

从赤字到富裕:在所有人群中看到积极贡献的能力

巴哈伊国际社团致联合国社会发展委员会第55届会议的一项提议

继社会发展问题世界首脑会议和第24届联合国大会特别会议:本次会议的优先主题是“消除贫穷以实现人人享有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纽约—1 February 2017

   ’’个人也许会贫穷,但是我们看到了社会中集体的富裕潜能。’’——一位在中非援助建立当地学校的人士说。

   消除贫穷是联合国几十年来的一个目标,尽管如此还是没有找到可持续的方案。 作为代表聚集在一起寻求’’消除贫穷以实现人人享有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我们必须要开诚布公地问自己,为什么全球的人口中依然有那么多人缺少基本的物质生存资料。

   今天看到的根深蒂固的挑战表明经济秩序日益失调。诸如极端的贫富差距、日益加剧的不平等和系统性腐败等弊病正在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局面,也在分裂着诸多社区。与此同时,这些挑战也凸显了当代经济运行的基本方面,比如工作的本质,财富的目的以及个人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缺乏真正的社会共识。比如,一个社会大力赞扬物质财富趋向极不平等,或者金钱利益脱离引人注目的社会责任感,以持续不稳定的不平等形式来塑造法律,这些都成了很自然的事情。

   解决诸如此类结构性问题,将需要从历来没有被认为是答案来源的地方得到创新方法。有鉴于此,巴哈伊国际社团建议,从联合国体系来看发展能够看到人群中的潜能和力量的能力将是至关重要的,有时是那些会被贴上’’边缘化’’标签的人群。 简而言之,消除贫困的持久进步需要从赤字心态转向富裕心态。

***

   至少在话语层面,向这个方向发展的行动已经开始。发展领域中的探讨愈加确认,有限财政资源的社区在国际行动者到来之前并没有沉寂以及无所事事。与此同时,与这些人群的互动常常有需求、挑战、缺点和短缺方面的表达。在这个概念下也就是公认的低收入社区机构。但从功能上看,他们主要是作为服务和帮助的对象,即了解了他们的观点和喜好,但很少在合作企业中将他们被视为有能力且平等的合作伙伴。

      这种二分法会使解决贫困根源陷于泥潭。假设,偏差以及偏见会导致生产能力浪费,人们会对前进的步伐忽略或者视而不见。低技术创新的应用即是一例。能源效率和可再生能源生产的显著进步是在乡村背景下产生的。这些发展具有普世意义,因为能源消耗需要在所有收入水平的国家中更加可持续化。然而,这样的创新通常只被认为在它们所出现的地方地区合适,也许只是类似’’南-南合作’’,但跟工业化社会的需要和现实无关。

           除了技术创新能力之外,低收入人群也同样拥有社会创新的潜力。最终,消除贫困将不仅仅是物质资源的分配和单纯的会计问题。以真实而持久的方式来解决贫困问题需要构建社会本身的新模式,能够反映诸如公平、团结、正义、和同情等道德和精神原则。这将涉及各种新方式的构建,比如相互扶持,相互关联以及个人和集体事务的组织。在这方面,高收入地区并不比低收入地区拥有更多的知识和专业能力。高原草原的村庄和大城市的公寓大楼都同样有能力建设具有凝聚力和充满活力的社会生活模式。

   拥有较少物质资源的人们所面临的挑战也是显而易见的。他们同其他地区的人一样需要支持、教育、培训和援助。然而,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任何一个群体或地区都没有能力仅凭一家之见解和其独特观点以一己之力消除全球贫困。从实际的角度来看,转变的规模是巨大的,但是道德的现实也同样在发挥作用--全人类的进步需要全人类的努力。正如人类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有权利在物质上、社会上、精神上从繁荣的文明中受益一样,每个成员也都有能力为其建设做出贡献。

   能够接纳这个首要原则的涵义即要承认,没有一个群体已经拥有我们为自己以及我们子孙共同渴望的世界所需要的所有。从这方面说,财政上的富裕依赖于弱势群体,反之亦然。同样,’’发达’’世界在未来也会有很多东西向’’发展中’’世界学习。对一部份人来说,这可能是具有挑战性的,因为这和特殊的或独特的意识形态背道而驰。但是这种相互依赖和支持的关系是力量,而非软弱的源泉。通过这一点,表达了社会行动应该在普遍参与的理想之上运作的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长期以来被排除或忽略的地区将被视为思想、工具、资源和方法的活力源泉,不管在高收入还是低收入地区都会被接纳和需要。

***

   将这些理想转变为现实面临诸多挑战,尤其是对诸如社会发展委员会这样的多边机构。然而,2030议程是一项通用过程,这种普遍性为各类参与到消除贫困中的群体,尤其是不富裕的群体本身,为他们角色概念的重建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

      接纳数以千计、拥有各自现实境况草根社区的建设潜力,将是一个激烈化的本地过程。因此,过程中并不是要找到’’正确’’的政策干预和全盘应用,而是通过一个更深入了解的过程确定、实施、修正有效的方法。

   在实践中会是怎样的情况呢?以下步骤可能会有助于联合国及其委员会识别和接受不同地区的能力:

  • 扩大专业知识和解决方案的来源。国际论坛经常从相对狭窄的来源寻求解决方案。研究学者和政策专家提供的贡献确实是有价值的。但如果对此类资源的过度依赖将会导致论述的枯竭,从而形成技术配方和政策确定的固化。深刻见解也同样产生于更加人性化的社会互动模式的社区工作中,产生于努力构建他人能力的个人中,以及寻求将传统知识应用到当代挑战到机构中。在全球话语中必须要有意识地寻求此类专业知识。

  • 从有经验的政策中寻求知识。 公平起见,将受政策影响的社区代表需要纳入这些政策的制定中。然而,’’谈判桌上’’  一个地方很容易变成象征主义昙花一现。决策者必须要做好准备,亟欲从基层合作伙伴中学到有意义的经验。只有这样,他们以此方式接纳基层合作者的程度才可以说,他们的初衷是在真正寻求不管来自何处的见地。

  • 寻求低收入人群的普遍解决方案。公开宣称高收入地区是社会应有模式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然而,再也不能只将某些成就作为对财力有限的人加以适用。如果国际社会真诚地认识到低收入地区的能力,就必须准备承认这些地区的优势,接受他们的成就,并从他们的经验中学习。

  • 寻求成功方法背后的解释。收集数据固然重要,但50人积极贡献的想法和提问与50个被动的旁观者有很大不同。除了取得成果的详细政策之外,重要的还要捕捉到讲述故事背后的成功——比如想法如何发展,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演变,如何解决反对意见,以及如何沟通的功能。这种定性分析有助于经验教训的思想框架,并使得见解被提取、汇总,并应用到未来的行动中。

世界城市化进程中的新型社区模式巴哈伊国际社团在第三届联合国住房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大会上的发言

世界城市化进程中的新型社区模式巴哈伊国际社团在第三届联合国住房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大会上的发言

厄瓜多尔首都基多——2016年10月14日

Quito, Ecuador—14 October 2016

联合国秘书长在第三届联合国住房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大会的报告中写道,“城市人口稠密居住区已经成为人类最主要的栖居地”[1]。然而,以目前的发展态势,城市化却并不是一个可以长期持续的进程。在许多情况下,人口大规模迁移到城市中心引发了社会的分裂、有限生态资源的枯竭,以及严重的孤独与绝望。显然,城市化并不是简单地让越来越多的人聚集在更拥挤的空间。相反,亟需一种全局的人居方式,使得个人和社区无论在城市还是乡村,都能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并共同繁荣。

若要在这一方面取得进步,就必须利用历史积累的知识、当前的科学进步以及对未来鼓舞人心的愿景,重新构建城市和乡村的生活观念。例如,心理学领域的发现清晰地表明,人们在充满互信和互通的社区中能够蓬勃发展。当处于密切的人际关系中,人的幸福感——它影响着人的生产效率、身体健康和心智敏锐程度——会达至顶峰[2]。传统的农村社区曾有的那种邻里间的亲密交往和相互依赖感是生活的重要元素,应当得到加强,而非被人们遗忘。然而,农村生活的复杂现状导致大量人口迁移到城市,这样的情形不应被盲目浪漫化。虽然通讯技术的确能够促进几十年前难以想象的社会与阶层的融合,然而,环境与知识的隔绝损害了大量农村的经济和教育前景。因此,我们呼吁在所有环境中建立一种新型社区生活模式。

构筑健康繁荣的人居环境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几代人的学习和努力。在思考未来将面临的挑战时,联合国秘书长写到“令人恐惧的城市社会”所寻求的“短期方案”对于那些缺乏资金的领域是无效的,包括封闭的社区和民营的券商机构。他写道,对犯罪的恐惧引发了“城市中猜疑的氛围,甚至一些城市几乎无法正常运作”[4]。事实上,这类挑战的根源并不仅仅在于财富、信息、物质资源的匮乏,也同样来自于人们对他人的基本态度,以及对世界、个人在世界中的位置和目的基本假设。城市和乡村应当为年轻人提供创造经济条件的机会和手段,使他们能依靠自己的技术和才能得以自给自足并经营生活。与此同时,社区也需要培育关于人类福祉的诸多其他方面,如社会的包容与凝聚、跨代际交流、资源公平分配,以及人类与土地和自然的正向关系等。

在人群中如何培养这些品质?这是一个在可预见的未来,人类亟需持续探究的问题。而根据全球巴哈伊社团的经验,无论城市还是乡村地区,有相当数量的因素似乎对创建繁荣人居至关重要。

首要的一点是对社区概念的重新认识。当然,社区的概念在最基本的形态上是无处不在的,这里指的是各种各样的社会团体。但是,许多社区的现状并不是一种紧密凝聚、相互关联的整体,而是总体上呈现为一种互不相干的原子集合体。这一现状需要通过社区与邻里来改变,在这些环境中居民们能够友好相待、互相信任、目标统一、注重道德与情感的福祉。随着越来越多毗邻而居的人努力超越此前将他们隔离的种种藩篱,相互承诺以及一种更为强烈的身份认同感将得到不断加深。

如果要通过社区的努力来推动社会的进步——成为个人和社会机构的有益补充——一种更为宽泛的社区生活理念亟需被采纳。我们需构建新的行为与互动模式,建立新的关系与交往形式。通过实验、试错,以及转变传统文化的一个稳健的学习过程至关重要——所有这些都需要付出相当的出努力和牺牲。然而,随着这项工作的持续进行,我们将获得实现这些目标的过程中的新的能力。这些能力包括:在一个多样化的群体中建立共识、培养对共同发展要务的集体承诺、巩固一个共同未来的愿景并据此制订可行的步骤;依靠逐步形成的集体良知、是与非、可与否、利与害的集体观念来塑造和评估行动。这些是地方层面上重要的社会转变的成果,同时也是重大转变的驱动力。

另一项繁荣人居环境的必要条件是融合那些长期或近来处于社会边缘的人群。由于全球面临大规模人口的流离失所,各种极端意识形态的传播,整个群体被降低到低层次社会状况的风险不言而喻。然而,社会的融合不能只停留在表面,也不能满足于为某些群体提供与他们隔离的机构所提供的有限的选择。事实上,决策过程必须反映并汲取最广大人群的才能与想法。那些在其他场合被忽视的人群的贡献不仅应当被重视,还应该积极地被听取与采纳。对任何一种有碍于群体充分有效地参与的因素,不论是基于传统、习俗、习惯或是偏见,都需要坦诚地加以探讨并坚决地予以克服。

这方面的变革需要在决策方式上与以往有实质的不同。尤其是,根据经验,决策时如能通过共同努力探求相关情况下的潜在实质——即通过集体探求真理,并达成共识,则往往会取得更有效的成果。在这一框架下,见解或建议并不属于某个个人或实体,这些见解或建议的成败亦不取决于倡导者,也无关个人或机构的地位及影响力。相反,任何提议皆属于整个决策群体,这个群体可以凭借任何有助于达成最大理解和进步的方式对提议进行采纳、修改或废除。有些情况下,这类磋商会在被认为是处于同一层级的人之间开展,以达成一个共同决议。在另一些情况下,则可能会采取讨论的形式,激发人们思想和信息以促进共识,但最终会由经正式授权的人做出决定。任何时候,我们都需要努力确保所有人的观点能够被听取,使参与度达到最大化。最重要的是,这样的磋商具有明确的目标,旨在强化所有参与者的团结和凝聚力。因此,磋商进程本身就可以构建起有效执行决策所需的共同承诺。

对个体与身份的理解是建立这类动态机制的关键所在。在一些当地成员日益发挥凝聚力、团结一致的集体作用的案例中,巴哈伊社区经常发现,拥有一个共同的目标至关重要。具有统一的未来愿景有助于协调多方的力量,从而向共同的目标持续地迈进。随着共同的使命感在越来越多个人的心中扎根,对不同行动如何能够相互促进的认识变得更加明晰,越来越多的人可以找到他们贡献自己力量的方式。一种进程开始成形,在这一进程,群体中越来越多的个人找到他们能够做出的独特贡献。

需要注意的是,社团中多个成员所持有的价值观,以及那些被纳入集体文化各个方面的价值观对建设“履行社会功能”[5]的城市和人居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例如,由于共同承诺的纽带发挥其影响,跨越种族、国籍、语言或其他特征的群体所共享的价值观使得原本可能分离的群体实现了团结。相反,那些宣称一个群体优于另一个群体的观念会滋生对立,从而破坏社会的凝聚力。比如一个现实的例子,移民融入新社区的过程常常缓步不前,其原因往往不在于社区内缺少任何技术能力,而是新移民被那些定居已久的人群视为“另类”并被区别地对待。诸如许多其他领域,成功的社会融合需要有能力确立共同的核心目标,在一个多元和演变的社区中唤起共同意志。

教育对构建繁荣的人居环境也至关重要。经验表明,年轻人——无论种族、国籍、或物质水平——都希望将高尚的理想转变成现实,并渴望为人类的命运做出有益的贡献。但不同的教育方式造就了人的不同特质。因此,有必要考虑下一代要培养的态度、品格和技能。经验表明,如果要为更大数量的人群赋能,使其对社会改善做出贡献,教育需要帮助年轻人深入思考他们生命的目的,以及发挥他们才能的方向。这将有助于他们识别和理解塑造所处社会的各种力量,并获得积极而有建设性的行动,培养诸如品德高尚的领导力、富有原则的行动力以及伸张道义的勇气等品质。

创建良好的人居环境是国际社会在未来将要不断学习的一项事业。地方社区需要不断探索在许多地区和环境中,个人和集体福祉的实际需求。但地方层面的学习如果脱离全球范围所产生的知识,就很容易停滞不前。因此,那些有助于促进经验、洞见、教训的纵横交流的社会结构模式对达成“新城市议程”的诸多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哪些群体或机构可以促成这些社会结构的形成?地方一级的规划如何与国家、地区和全球层面联系?诸如此类的问题将随着不断展开的现实情况一一解决。但显然,任何这类体系的结果必须确保那些在基层服务的人们既对全球学习进程作出贡献,又能从中受益。

正因如此——通过培养、汲取全体社群的能力以促进共同福祉的方式——巴哈伊国际社团看到了人类达成“新城市议程”所提出的各项雄心目标的巨大潜能。

 

[1] 第三次联合国住房和可持续城市发展会议(人居III),秘书长的报告,2011,8月9日,A/66/282

[2] 《幸福指数:总结报告》,维多利亚基金会,pdf报告,2009,4月

[3] 第三届联合国住房与可持续发展会议(人居III),秘书长的报告。2011,8月9日, A/66/282

[4] 出处同上

[5] 新城市议程草案,人居III,2016年10月于基多,2016,9月10日

 

携手共进:构建内生恢复力 ——巴哈伊国际社团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世界人道主义峰会上的发言

携手共进:构建内生恢复力 ——巴哈伊国际社团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世界人道主义峰会上的发言

伊斯坦布尔,2016年5月17日

 
Istanbul—17 May 2016

携手共进:构建内生恢复力 ——巴哈伊国际社团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世界人道主义峰会上的发言 伊斯坦布尔,2016年5月17日

“现在我们(当地政府)将召开会议并引导社区的重建过程。我们明白不应当依赖救援捐款,我们应当主导自己的发展。在重建过程中,我们将采用与(推动)我们社区(进步)同样的工具与手段。”

——遭龙卷风袭击的太平洋岛屿某村民

人类家庭同属一体,我们分享从前人那里获得的共同传统,我们同样也熔铸传统的一部分并将其留给后人,全世界的人们联结在一起的各种方式,已不容被否认或忽视。为数众多的人类也意味着为推动文明进步储备了巨大能力——这种储备不仅仅是抽象意义上的,而是蕴藏在无数的城市与村镇之中,在这些地方,社会画卷呈现开来,日常生活无比生动。这是人道主义组织在全球见证的现实。遍布全球的巴哈伊社区目睹越来越多的个人主导他们自己的灵性、社会与物质发展,构建集体生活的新模式,同时将他们自身视为社会发展的主角。当发生自然灾害时,这些社区更加有能力采取有意义且卓有成效的手段应对灾害并恢复正常。的确,经验已经显示在这样的时刻人们能够展现出非同寻常的坚韧、无私、智慧与创造力。

当下的语境不乏对灾难场景下人类能力重要性的重视。从人道主义与发展领域中日渐凸显的参与、赋能以及权力自主等概念就可见一斑。“人在他们的生活中起核心作用,是面对任何危机的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回应者。”联合国秘书长在世界人道主义峰会上如是宣称。然而将这样的理念转化为具体的、实地的现实仍然是一个艰巨的挑战,也是那些寻求“更好地……解难纾困、降低风险和脆弱性”的人面临的一个中心问题。即怎样的能力与品质才能帮助一个地区的人们在当地的灾难应对、恢复以及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

自然灾害常常会吸引国际社会的注意,但对当地居民而言,无论这样的灾难对他们当下生活的破坏力有多大,都仅仅是能追溯到久远过往并将延续至无尽未来的广阔集体生活的一个片段。因此,一个地区应对灾害的能力与当地在洪水泛滥或者飓风肆虐很久以前就形成的能力、态度与品质密切相关。

社区生活的文化与模式

巴哈伊应对灾难的经验说明社区生活的模式与文化特质尤为重要。应对灾难效果显著的社区早在灾害发生之前就已经有意识地创建了独特且有益的集体生活模式。这些社区随着时间的流逝建立起共识与统一的愿景,对于人们在各种空间中如何相互联系,对于社区成员之间、不同群体或亚群体之间、政府机构之间的关系类型,他们对社区的互动类型有意识地加以选择。

在这方面采取行动需要发展一系列领域中的能力。有些领域主要属于知识、技术与科学事务,而另一些则更具社会属性,集中于强化并改善互动、团结以及居民之间关系的模式。还有一些领域则强调集体生活的道德与规范方面,借鉴人类的宗教传统来解决意义、更高尚动机与道德目的等根本问题。如果要进步继续提速,对这些能力的发展需要得到相应的重视,并避免陷入例如狭隘物质主义、社会分化、自私自利和被动性的陷阱 。

由于这些实际情况,巴哈伊社区尤其注重学习在实践领域与基层层面宗教如何能够作为唤醒与培育每个灵魂潜在崇高品性的手段。在这样的环境下,宗教社区作为将灵性准则与信条小心适用于社会生活的实践社区,对所有人都有益。其中,使越来越多的人参与社会变革同时保护并培育这些人能力建设的过程可以启动了。人类与生俱来对善与美的向往转变为具体的行为模式。正直、慷慨、崇高与同情的道德基础得以巩固。而越来越多的人携手学习反映人类一体这一根本原则的社会关系与相应社会结构的模式。

巴哈伊社区的努力

在实践中这样的过程可能呈现出怎样的面貌呢?巴哈伊社区做了开创性的努力,他们提供了可供考虑的一个范例。在过去二十年,巴哈伊与志同道合的合作者已经建立了一个世界性并向所有人开放的灵性与道德教育进程。该进程通过阶段性划分来满足不同年龄人群发展的需要,这一体系倾向于对儿童开展道德教育,促进青少年的灵性赋能,并且推动越来越多的青少年与成年人探索如何将灵性教义运用于日常生活及社会面临的挑战。

随着该体系在城乡邻里蓬勃展开,它作为一个整体,努力在人群中开展能力建设,从而探索当地特有的发展道路并为共同利益做贡献。那些在基层持之以恒开展工作的人,努力创造这样一个环境,那就是越来越多的朋友、家庭成员、邻居与相识将他们自身视为当地发展以及持续将知识运用于个人与集体进步的主角。

关键在于,这一进程的核心组织原则是发展为社会与社区服务的能力。随着参与者开展日益复杂的服务活动,他们逐渐获得了为其他经验不如他们丰富的人提供活动与项目所必要的远见、信心与技能。通过这种方式,很多参与者为活动的发展及扩充继续承担更大的责任。作为开展服务的志愿者,例如学习班的老师或者学习小组的促进者,他们逐渐成为核心贡献者与关键资源。随着他们能力与经验的不断增长,一些人开始开展社区乃至全国范围内的合作并支持其他合作者的工作。

灾难中的社区能力建设

尽管这样的努力并非着眼于自身对灾难的应对与恢复,但他们被强化的能力与培育出的行为模式在自然灾害期间有着深远影响。组织大规模人员开展合作的能力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随着社区能力建设持续发展,数百名当地居民就可以带动几千名其他居民也参与进来。复杂的支持与交流体系逐渐形成,从而有能力应对更加复杂的事件。这样的结构极大地强化了一个社区开展大规模响应与重建工作的能力。诸如维持基本统计、计划资源配置、操作学习模式能力这些组织技巧,同时实现了规模和范围的扩张,而这些技巧的特点源于对开展的工作进行定期和持续的反思以及根据结果进行必要的调整。与政府机构合作的经验在卓有成效调遣外部资源时是十分宝贵的,而这样的经验随着社区建设在一个地区发挥日益显著的影响会自然而然地产生。

在多元的大众中培育合作与同舟共济的精神是另一项开发的关键能力。由于我们努力欢迎越来越多的人对他们共同发展的方向开展富有思考性的讨论,决策过程变得越来越具有协商性与参与性。我们寻找男女老幼与有着各种背景人士的视角并对其进行思考,这反过来吸引其他人参与进来。随着当地的这种动态发展,领导者能够更好地分析特定问题、获得对复杂问题更深层次的理解并且清楚公正地评估行动过程。当地居民的渴望与理念不断被思索并有意识地融入计划与项目之中。由于理念与行动的日益统一,社区强化了自身在必要时刻配置共同资源的能力。

在世界各地,很多人都在努力提升所处社区的信仰氛围。他们与有着各种不同背景的邻里接触,在家庭这样的亲密环境中,他们创造出共同礼拜、探索生命更深层次意义以及对共同关注的问题开展有目的性讨论的空间。这样明确的灵性目标看起来似乎与传统的人道主义关注无关。但在发生自然灾害时,从最根本层面上而言全世界的人都在努力解决生存问题。而那些人们在不同场所共同祈祷、习惯于互相拜访并定期参与有意义谈话的社区,更有能力充满希望、发现意义并在灾难发生时不屈不挠并恢复正常。拥有强大社会联系与深厚灵性根基的社区在面对灾难时更加坚韧。

灾难时保持坚韧,平静时焕发活力

不断增长的经验显示,使一个社区在灾难发生时保持坚韧的品质与能力也使其在风平浪静时强大并具有活力。这对国际社会而言十分重要,因为国际社会寻求“超越人道主义发展分水岭”并“摒弃人们习以为常的有关‘发展’和‘人道主义’的人为标签”。[2]为他人开展具体的服务,为了高尚的目的携手合作,在对共同利益的追求中锻炼个人能力,这些元素是人类精神奋发与自我满足的内在源泉。这些行动本身就具有说服力。因为当这些行为在一个地区作为共同的文化因素被采纳时,就会极大地强化一个人群有效应对系列挑战的能力。这并不是指这个社区变得自给自足,因为自然灾害就是考验当地反应能力的事件。但是当地居民发展的共同愿景与决心给予他们更大的能力以强化当地主导权与作用的方式接受外来援助,而不是削弱或取代他们自身。

联合国秘书长选择将《同一人性:共担责任》作为他在世界人道主义峰会讲话的标题。根据他在文中对人类一体的肯定,值得注意的是所有人都能推动构建集体生活新模式的过程,无论他们所在的地区、国籍、种族、教育程度或其它特征。例如,低收入地区的社区完全可以和高收入地区的社区一样构建富有凝聚力和活力的社会生活模式。由此看来在将来“发达”地区将从“发展中”地区学到很多经验,反之亦是如此。这样的相互支持协助是巨大力量的源泉,而通过这一过程,社会行动应当按照普遍参与的理念开展这一根本原则的实践得以体现。人类家庭的每一个成员不仅有从物质与精神繁荣的文明中受益的权利,而且也有根据为他人坚定无私服务的人道主义根本理念为文明做贡献的能力。

“当我们快抵达村庄时,我们看见三个……年轻人在强烈的阳光下正向相反的方向走去。我们问他们要去哪儿,他们答道要去附近的村子组织儿童班与少年组。随后在村子里,我们发现他们自己的房屋已被夷为平地并仍在建造中。”

——为遭龙卷风袭击的太平洋岛屿评估损失的某应急小组成员


 

[1] 联合国,同一人性:共担责任,联合国秘书长在世界人道主义峰会上的讲话,A/70/709

[2] 联合国,同一人性:共担责任,联合国秘书长在世界人道主义峰会上的讲话,A/70/709

同心同德,共展宏图:携手选择地球的未来——巴哈伊国际社团在巴黎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的发言稿

同心同德,共展宏图:携手选择地球的未来——巴哈伊国际社团在巴黎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的发言稿

巴黎——2015年11月23日

Paris—23 November 2015

人为因素导致的气候变化并非不可避免;人与自然的关系取决于人类即通过多种方式的努力,以识别人类对自然的影响做出更好选择的方法。当今的全球秩序往往将自然界视为可供开采的物质资源库。这种模式导致的严峻后果已变得显而易见,因而人与地球之间亟待建立更加平衡的关系。当今的问题是:人类如何能够建立新的行动模式和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在个人以及集体的层面上,如何通过个人选择、社会体系,以及治理机制得以实现最佳的效果。

随着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推进,在社会、经济和环境各方面,意义深远的变革动力已逐步形成而蓄势待发。建立一份具有共识和法律约束力的全球碳排放公约的目标,似乎第一次可望可及了。然而,可持续发展不仅取决于人类和社会因素,同样取决于生态因素。例如,现已发现:不平等与环境退化[1]之间存在相关性,表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对于地球的物质资源有直接的影响。致使许多人陷入穷困贫乏的全球体系,同样也造成了自然环境的贫乏枯竭。

因此,对待环境更加平衡的态度须是:不仅有意识地解决自然问题,也同样处理人类自身的问题。这种态度须体现在正义和平等的社会规范与行为模式中。在此基础之上,方可构筑一个不断发展的人类未来的共同愿景。从而,成为一种有力的机制,将驱动世界各地的行动,以及协调多方的努力形成相互强化的行动路线。

新意识的基础

促使人类踏上通往未来更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取决于态度与行动的转变。制度结构的改革将至关重要,并且也显然是第21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与会者关注的焦点。然而,最终问题的核心是普罗大众,不论他们在社会中的角色或地位如何,是他们来实施或忽略中央管理机构的政策,是他们来选择投身精心构思的活动或保持既往的生活方式。所有人都有力量,我们的决定都会产生影响。因此,建立个人与集体生活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不仅需要新技术而且需要人类具备一种新的意识,包括对人类自身以及人类在这个世界中的定位的新观念。

这种新意识从何而生?将它体现在无数城镇乡村的意愿与自制力又何处可觅?为全体的福祉而牺牲、信任以及被信任、保持知足、慷慨给予等品质,并非单纯出自于实用主义或政治的权宜之计,相反,它们源于人类灵感和动机的最深层来源。在这里,信仰显示出了关键作用,无论是在可持续性努力的效果上,还是在人类自身的能力方面。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宗教信仰的作用。宗教自古以来就是人类文明的一个特征,激励着无数人起来,为他人的福祉而奋斗。宗教提供了关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理解,将人类的眼界从崎岖之路投向远方的地平线。在忠实于创教者的精神意旨时,宗教是个人与集体生活中,创造新的有益模式的最强大的力量之一。

因此,宗教为得以承诺崭新的,且具有挑战的生活模式提供了重要的来源。值得注意的是,宗教领袖与基于宗教信仰的组织已日益重视与气候变化相关的环境和正义问题。但是,宗教信仰不会自动转化为有利于共同福祉的服务。比如,一群心怀良愿的信众,他们的行为很有可能并未能促成社会的改善。显然,如何将高尚的理想体现为坚定持久的行动,还有待我们深入学习。在此意义上,可以将宗教社团理解为将灵性教义转化成社会现实的实践社团。在这社团中,能力建设的过程启动了,促使所有背景的人能够参与到社会变革之中。这一过程如何在不同背景和多元环境中开展,将是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工作中,一个有待深入探索的部分。

针对生态挑战的根源问题上识别出灵性原则,也是形成有效行动的关键。人类一家正义呼吁大众共同参与到可持续发展工作等,诸如此类的灵性原则反映出了人性的高度复杂性。同样重要的是,灵性原则有助于培养贯彻切实举措的意志与雄心。因此,识别既定问题深层的灵性原则,并根据其必要性制定行动,这是一种从传统宗教人士到政府首脑、企业、公民社会以及公共政策制定者——人人都能受益并能有所贡献的方法。

共同行动的基础

面对可持续性问题采取的行动,往往基于我们都生活在同一星球上的共识。当然,气候变化、跨国移民、全球性流行病等多方关注的问题是不容轻忽的。但是,真正转变个人与集体的生活模式,则须深切理解地球生物圈的内在关联性。人与环境是一个有机完整的系统中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从历史上看,如果孤立地着眼一个方面,我们都将无法准确地认识它。

这一理解蕴含着人类是有机一体性的。人类一家,这个观念在流行的话语中看似简单实则不然,它对于在所有层面形成有效的行动具有重要的意义。例如,第21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可以被认为是一次深刻领会人类一体性原则的实践意义的机会,包括担负起将我们对他人和自然界的道德责任转化为切实的协议、方法与行动计划的义务。

对人类一体性多面且深入地领悟,是克服“贫富”、“南北”、“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等对立问题的唯一途径。这类指称并非毫无根据,因为有些国家确实比其他国家拥有更多的财政资源。现实虽然不容否认,但也不应麻痹建设性的行动。相反,应当纳入这样一种视野:一个完整的、可持续的、繁荣的世界不是由“我们”和“他们”构建的,而是由我们所有人共同建设的。

人类一体性原则点明了提升人类福祉与扭转环境退化之间的密切关系。有些地区的生态足迹确实远远高于其他地区。针对这一现实,解决之道既包括自愿的选择也包括政府的立法。但同样重要的是,为数十亿人消除贫困所采用的方法不仅仅是减少对环境的伤害且要积极地改善环境。在环境需求的背景下解决社会需求,正呼应了气候变化问题紧迫的道义层面。但其理论基础也是高度务实的,因为应对气候变化刻不容缓,行动越早收效越多。

这样的努力也为如何衡量人类和自然的价值奠定了基础,这种新的衡量方式就和一直以来以利益为准绳的标准一样明确。一心追求经济效益往往导致对自然系统与人类生活的双重破坏,这一观点如今已获得广泛认识。这种陋习导致了人们对企业与市场力量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扮演怎样的角色充满了矛盾心理。这一问题十分复杂,很难简单地回答。但,将持有良善信仰的努力整合到公正的全球行动中势在必行,这将避免导致对立、敌意、防备和不信任等所有排斥形式。

为可持续的星球重铸关系

人类一体性原则对于所有层面的关系皆有深意。个人选择与政府行动往往隐约地处于对立的位置,导致两者中的一方处于优先地位。当然,事实上二者都是必不可少的。如果个人不采纳更加可持续的生活方式与行为,仅有政府层面的协议是不够的。同样,如果政府不在制度层面进行必要的变革,只有节约用水、减少浪费等个人行为也是不够的。同样至关重要的还有社区,作为一种文明的独特单位,有其特殊的能力与特点,发挥着独一无二且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若求长远进步,则需要加强这三个层面上的融合。

这在实践中会是怎么样的呢?消费习惯可以提供一个有用的实例。例如,人们可能支持物品回收利用,但所生活的区域却没有垃圾处理中心或者社区堆肥场等服务。因而,缺少适当的政府支持,会严重制约个体变化的可能性。社会机构创造一个具有支持力的环境是有必要的。政府的在制定政策、法律与规范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而支持预期的活动和行为。

然而,这一框架只是创造了基础。因为最终,是每个个人来采取新的行为模式,或是墨守成规。因此,人类的行为与个人的决定对于可持续性的努力是否成功起着至为关键的作用,尤其在价值观、伦理与道德方面。这类品质可能看起来分散、“柔弱”,但是,若态度、信仰等行为规范的驱动因素并未转变,生活方式的变革将会难以为继。如果不断获取奢侈品仍被视为成功与地位的有力象征,那么人们的消费习惯就不会发生改变。因此,构建更加可持续的生活模式,须对人类本质以及幸福的决定因素进行不断的探讨。

这类对话如何产生呢?政府可以通过教育宣传和构建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承诺等发挥作用。但是,社区在提供关于选择和行为方面的对话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市级或省级制定的节约用水政策是否会受到积极的欢迎,还是被视为不必要的麻烦?有关基础设施的集体决策,是基于关于未来的共同愿景,还是出于对个人的一己私利?产生这类问题的文化特质就来源于社区之中。社区可以为不同背景、不同才能的众多参与者提供舞台,将他们的努力联合起来,从而实现变革与进步。社区还为共同目标的达成,以及共同未来愿景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的空间。正如在环境问题上,越来越多的城市比它们的政府采取了更加强有力的举措,这个例子说明社区蕴藏着通过协同努力追求共同目标的强大力量。

探索个人与机构等社会角色之间的崭新互动模式,将是在自然界与全球大家庭中各部门间构建更持久关系之任务的核心。解决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工作,最终围绕着人类幸福的目标,这也是全球公民和所有文化珍视的目标。故而,我们需要一个坚实的团结体以支持我们的共同事业。我们相信第21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的努力,将为我们及子孙后代们更有效地追求人类福祉与繁荣奠定坚实的基础。




 

  1. 如参见,《2011年人类发展报告》:“一个综合视角显示:环境退化如何通过对弱势群体的不利影响加剧社会不公,而人类发展的不平等如何加剧环境退化。”霍兰德,T. G.,彼得森,G. D.,冈萨雷斯,A.(2009)。《关于经济不平等如何预示生物多样性丧失的跨国分析》,载于《保护生物学》,23(5), 1304-13013。安德里奇,M. A.,伊姆博格,J.,奥科斯伯,E. R.(2010):《通过自适应可持续性提高效能降低风险:西澳大利亚的社会与财富不公》,载于《可持续发展杂志》,3(3), 14-35。

超越天平拨正:全人类实现公平、正义和繁荣的根基

超越天平拨正:全人类实现公平、正义和繁荣的根基

巴哈伊国际社团发给联合国关于“消除不平等”全球专题协商会的稿件

纽约—12 October 2012

随着对2015年后发展议程的商议的日益热烈,一个不争的事实浮现出来:我们想要的未来不是一个贫富分化的世界。社会不平等的影响在各个方面都是显而易见的,例如冷漠、疏远、社会动荡、暴力及个人与治理机构之间信任丧失,仅举数例。任何发展愿景,它有多大活力和可行性,取决于它在多大程度上体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最高愿望,以及人们在阐述此发展愿景中发挥多大的作用。

过去几十年,不平等问题在国家和国际层面都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描述贫穷时,不平等的概念变得越来越常见,这反映出人们一个越来越强烈的共识,即这两者是密不可分的。联合国人类发展报告日益认识到,与性别、收入、教育、就业、生产性资产、基本自由之类有关的不平等,会加剧一系列社会、环境和经济问题。1990年,第一份报告指出:“平均水平的提高掩盖了国家内部相当大的不平等现象,掩盖了许多人继续遭受严重剥夺的事实。”[1]差不多十年后,1999年的报告指出,不同群体——不论是民族、宗教还是社会群体——之间的“横向不平等”,是当时发生国内冲突的主要原因[2]。2010年,联合国发布的经过不平等调整后人类发展指数(inequality-adjusted human development index)开始根据一个国家的不平等状况评估人类发展[3]。现在,人们已经普遍认识到不平等现象正在各个层面持续加深,并广泛认为对不平等的评估必须在2015年后发展议程中发挥核心作用。

什么的平等?

尽管人们已经认识到日益加剧的社会和经济不平等所带来的挑战,但是对于讨论中所涉及的核心概念,人们对于它们的意义并未达成一致理解。由于缺乏对这些概念的清晰定义,使得呈现相关社会弊病并就问题的性质和范围达成共识这项任务变得复杂。所以,像这样的讨论必须从这个问题开始:“什么的平等?”

大多数人都会同意,平等原则是社会组织的一个重要因素,它的表现形式多样。艰难赢取的道德战争为世界确立了男女平等、不同民族和国家平等以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世界人权宣言》指出,“人人生而自由,在尊严和权利上一律平等”,并“赋有理性和良心”。最近,《千年宣言》记载了世界各国领导人“维护人类尊严、平等和公平原则”的承诺。[4]

这些文件中体现的平等理念并非侧重于财产或条件,而在于界定人的某些属性。尊严、理性和良心是人类每个成员的共同品质。因此,这一领域努力的重点不是创造平等,而是在社会结构和进程中反映已经存在的平等。例如,男女平等的原则植根于这同一个理念,即在那些让人之为人的方面,男女之间没有区别。因此,平等不只是获得社会福祉的一个必需条件,而且是人之为人的一个根本方面。

一个“转变性”社会发展框架的诸多要素

在世界各地,人们越来越多地呼吁建立一个雄心勃勃和“转变性”的发展框架——这个框架能够改变压迫性关系,改革结构性不平等,并体现所有人,特别是最边缘化和最弱势群体的最高愿望。但是,即使我们渴望这种转变,社会仍然陷于冲突和竞争的行为模式之中:政治制度为权力竞赛服务;法律制度为法律宣传竞赛服务;经济制度为资本积累竞赛服务;教育制度为智力成就和社会认可竞赛服务。这些结构促使人们分离成“我们”和“他们”的对立群体,这些群体对抗、竞争和谈判,甚至跨越他们的界限而合作。这些行为模式驱使各种“他者”类群更加扭曲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不公正现象长期存在。

=====================================================================

基于性别、种族、年龄、社会经济地位、国籍、部落、宗教、残疾和地域的带有偏见的区分,在世界事务中如此普遍,人们似乎除此之外没有其他区分方法。狭隘地认定某些生理或社会特征,然后将它们置于我们身份的核心位置——无论这种身份是用来凌驾于他人,还是用来应对偏见和压迫——这种做法已经产生了毁灭性的后果。今天,我们发现身边的社会现实已经支离破碎,这种现状在某种程度上是这些具有分裂作用之结构及其附属物导致的结果。

=======================================================================

可否构想一个没有“他者”的社会?我们认为这种构想不仅是可能、及时和适时的,而且它是人类成熟必不可少的。人类正在经历一场可以说是从集体儿童期到集体成熟期的过渡。在此过渡期间,与人类儿童时期有关的思想和态度正逐渐被根除,体现人类成年期的文明结构正在逐步形成。此过渡期的特点,是在同一个社会群体中,在互惠互利纽带的激励下,重新定义人类的关系。这种过渡要求社会结构发生前所未有的有机变化。它要求人类一体成为我们集体生活的运作原则。

===================================================================

用人体作比喻可以简单说明人类一体原则如何能够建立更公平的社会组织形式。在人体内,无数分化的细胞、结构和器官协作维持生命。每个部分给予和接受其个体运作和整体福利所需的一切。没有人会用自我利益的竞争来解释一个健康的身体,与此类似,没有人会认为身体的所有细胞需要变得相同以改善身体的功能。更确切地说,最佳表现是通过身体内“多样性统一”原则中的互惠性实现的——这一原则适用于人类的社会主体,就像它适用于社会成员的身体一样。

随着人类必然走向一体的认识渗透人类意识和社会结构,一种新的发展愿景开始出现——在这一愿景中,必须重新审视“捐助者”、“接受者”、“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标签。按照这个角度,发展不再是一群人为了另一群人的利益而做事情。相反,所有个体,无论是物质上的富人还是穷人,都投身于共同的发展事业,所有的人并肩工作——这是他们的权利和责任——为整体的发展做出贡献。

按照这种平等构想,人人都能参与发展进程中。然而此构想需要我们在实践和理论层面思考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包括:如何确定个人、社区和政府机构之间的关系,以反映“人类一体”这项人类集体生活的运作原则?如何才能更有效地将多样性作为创造力、创新和复原力的源泉,而不是造成分裂、不和与冲突?如何才能更好地将全球信托的概念——即所有人生来就是整体的信托——更好地纳入当前的发展努力中?

从“人类一体”的角度看公平与正义

鉴于人权框架在讨论2015年后发展议程的目标、标准和进程方面所发挥的核心作用,我们认为有必要从“人类一体”的角度来考量正义的迫切需要。我们坚信,正义的目的是在人类生活的物质和社会层面上体现这种内在的统一性。

正义原则不仅适用于社会机构,也适用于个人层面。在个人层面,正义可以看作是一种不断发展的道德能力,这种能力将一个人的幸福快乐与更广泛的社会联系在一起。对当今社会的不公正现象所做反应的动机,以及为改善他人而努力的意愿,都是由这一道德原则所激发的。正义要求一个人判断时头脑要公正,对待他人时要公平。这是一种头脑和心灵的品质,使人能够辨别真理和谎言,从而打破长期存在的偏见和盲目模仿的循环。

在集体层面,正义是如下认识的实际表达,即社会和个人的福祉密切相关,个人的福利最好通过促进全体的福利来保障。对正义的关注,有助于避免某些界定发展的方式,它们往往赋予少数特权群体一些好处;对正义的关注,还能遏制党派化和操纵决策过程的倾向。

正义要求普遍参与:所有人既有权利从物质和道德繁荣的社会中获益,也有相应的责任参与社会的建设。发展若要取得成效,就必须促进人们参与决定其社区发展方向,无论是分析具体问题,实现更高程度的理解,探索可能的行动方针,还是做出集体决定。从实际角度而言,不难看出,那些满足世界各社团社会和经济根本需求的计划和进程,能够最好地获取人类大众的信任和投入,而这些计划和进程的实施,最终有赖于这些人类大众。

那么,个人的正义感如何才能在社会中得到加强呢?全球系统和进程如何才能更好地反映个人福利与社会整体福利之间的基本联系?如何才能就满足所有利益方的政府和国际政策达成共识?对人类根本上平等的承认如何转化为公平的社会实践?

权利与责任

与思考正义和平等密切相关的是权利问题。我们必须在维护个人自由和促进集体利益之间取得平衡。自由对于一切形式的人类生活的确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关注每个人应该享有言论自由,每个人应当免于匮乏之虞,这并不意味可以鼓吹个人,或者支持不受约束的个人主义,乃至损害更广泛的社会。与此同时,关注社会福利并不要求把国家神化为人类福利的唯一来源。这里要求的是责任的均衡——这些责任由个人、社区及其社会机构共同承担。

因此,人权若要实现最高程度的表达,必须在地方、国家和国际等层面,从关系的角度加以理解。从这一角度来看,人权成为了一种工具,为所有人提供机会发挥自身潜力,同时履行确保他人潜能同样能够发挥的责任。这种权利和责任的框架,为机构和个人行为确定了一种模式,这种模式的成效如何,不仅取决于法律的效力,还需要承认利益的相互性和合作精神。那么,个人的需要和权利如何与更广泛的社会的需要相平衡呢?如何才能拓展个人作为主要“权利承担者”的概念,使其包括每个人促进社会和整个人类福利的道德责任?

=================================================

人类一体的视角揭示了民族、种族和宗教少数群体的脆弱处境。这项原则暗含着保护文化多样性的迫切任务——如果要出现一个公正的国际秩序,就必须允许各种各样的文化表现形式在不断变化的集体生活模式中发展和相互影响。事实一再表明,不公正对待少数群体,压制他们的权利以及他们有意义参与社会生活的机会,会导致社会和政治不稳定、动乱,有时引发暴力冲突和生命损失。对少数群体的边缘化,以及对其自由的频繁压制加剧了误解,在更广泛的社区中传播有害的僵化印象,并播下了不信任和冲突的种子。当建立起促进和平交换意见的结构,当法治提供平等获得正义的机会时,就会创造条件,使刚出现苗头的冲突和挑战能够得到建设性的解决。若基于某些群体的种族、宗教或其他身份而剥夺他们实现繁荣的机会,就是剥夺整个人类家庭从这种机会中获得的智力、社会和道德利益。

那么,我们如何在确保提高意识,在处理影响某一特定群体的不公正状况时,不会加强分歧?我们如何在不将这些身份问题作为唯一原因的情况下,培养转变的意愿?我们如何防止这些基于身份的斗争变成争取身份的斗争,而非努力建立一个没有偏见和歧视的社会?当前世界正遭受各种形式的偏见和歧视的困扰。我们如何在不美化差异或模糊共性的情况下认识差异?

==========================================================

消除贫富两极分化

收入和财富的差距虽然远非唯一的不平等,但对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是至关重要的。世界上80%以上的人口,他们所在国家的收入差距在不断扩大。世界上最贫穷的40%的人口,仅占全球收入的5%。[5]消除贫困的措施,即使取得了一些成功,也未能解决收入差距日益扩大和财富空前集中的问题。这种两极分化削弱了决策过程的参与性,导致更低的参与率,削弱了经济活力,扭曲了对人的能力的看法。虽然有很多关于折磨着“最底层十亿”的深度贫困问题;数百万人日常生活的不稳定和脆弱的报道,但却很少有给过度积累财富予相应的关注。在25亿人缺乏基本卫生设施的地方,据说只有大约1 000人控制着世界生产总值的近6%。

不愿将财富日益集中的问题纳入考虑范畴,造成了发展对话的一个危险“盲点”,并且当今政策也未能将一些个人和群体的极端财富,与困扰世界人口的有辱人格的贫穷之间建立起重要的联系。资源丰富的地区和资源贫乏的地区不能再被视为不相干的现象,而应被视作是一个全球体系的特征,该体系有选择地赋予少数特权群体优势,而绝大多数人只能利用世界资源的一小部分来生存。仅仅转让工具、资金或知识,还不足以改变200多年来一直在持续加剧的压迫性的权力和生产结构。

20世纪经济体系的种种缺陷,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它们赖以建立的物质主义意识形态的失败。尽管全球文明的生产产出在过去一个世纪中有了显著增长,但这种生产的成果并没有惠及人类大众。不仅富人和穷人之间的差距继续扩大,而且在许多情况下,穷人的绝对财富甚至更少。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不平等造成的社会不稳定继续推动犯罪、恐怖主义、暴力、革命和无数其他形式的国内动乱,少数特权阶层并未找到他们所寻求的内心充盈和满足。

因此,要解决经济悬殊,就必须以迄今为止一直遭到抵制或被认为不切实际的方式来解决财富两极分化的问题。社会规范和反映这些规范的法律,需要确保那些积累财富的人分享他们的财富,以满足大众的基本需求,并促进共同富裕。可以肯定的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创造性的世界经济不可能在过于严格的法律法规中蓬勃发展。但是,一个公正、充满活力和繁荣的世界文明也不能允许一些成员积累超过其一生所能花费的个人财富,而另一些成员则因缺乏基本生活必需品而死亡。我们追求的目标是有利于社会秩序和繁荣的适度。必须记住,自愿分享可以成为经济公平的强大推动力,因为此举源于人类最崇高的品质之一——为了全体人民的福祉而牺牲个人的部分财富。

然而,仅凭这种自愿行动显然是不够的。那么,是哪些结构允许极端财富的持续存在呢?它是如何被经济和政治体系延续下来的?它的持续存在滋养了什么样的身份和品质?如何才能以一种对持有者、非持有者和整个社会都公平的方式来处理这些财富积累呢?如何促进和推广自愿分享的做法,特别是将其作为一种解决财富和资源不平等的机制?

走向更公平的未来

在获得资源、服务和机会方面的严重不平等不仅源于全球结构本身,也源于其背后的范例和价值观念。例如,不受控制地激发需求和欲望,导致了一个完全依赖于相对少数人的过度消费的制度,同时加剧了大多数人的排斥、贫穷和不平等。无论是气候、能源、粮食、水、疾病还是金融,每一个相继出现的全球性挑战都进一步表明,有必要对当前世界秩序的概念和道德基础进行根本性的重新评估。

 

为更公平的未来奠定基础,将需要形成新的发展、繁荣和经济模式。要使这些模式有效,必须从对共同经验的同情理解和对人类与自然、个人与社区、家庭内部以及个人与社会机构之间在维持人类社会中发挥的核心作用关系的深刻认识中形成见解。

 

在目前的全球框架中明显存在的不公正,其需要的不仅仅是娴熟的方法和技术专家的解决办法。这些“解决办法”尽管是出于善意,但迄今未能改变人类努力和繁荣成果分配方式中的基本不平等现象。善良的人不再满足于为人们提供基本需要了。只有当人类大家庭的所有成员都被邀请为社会的改善做出贡献,并且资源的分配和使用允许每个人能够这样做的时候,才有可能克服古老的不平等和不公平恐慌。

 

[1]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1990)。《1990年人类发展报告》。纽约:牛津大学出版社。

[2]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1999)。人类发展报告1999。纽约:牛津大学出版社。

[3] 2010年的报告引入了经过不平等调整后人类发展指数(IHDI),这是一个衡量社会中人的人类发展水平的指标,反映了社会的不平等水平。在完全平等的情况下,IHDI等于人类发展指数,但当不平等加剧时,IHDI低于该指数。IHDI将不平等纳入考量范围,代表了人类发展的实际水平。

[4] 联合国大会,第55届会议。《联合国千年宣言》(A/55/L.2)。2000年9月8日。(报头)

[5] 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重新思考贫困:2010年世界社会状况报告》。访问网址:http://www.un.org/esa/socdev/rwss/docs/2010/fullreport.pdf.  

 

有关各国在人口问题上的经验的 一般性辩论:青少年

有关各国在人口问题上的经验的 一般性辩论:青少年

秘书长收到下列陈述,兹根据经济及社会理事会第1996/31 号决议第36 和 37 段的规定分发

New York—16 February 2012

陈述

巴哈教国际联盟欢迎有机会在人口与发展委员会第四十五届会议上为审议 青少年的主题出谋献策。我们很高兴委员会选择这一人类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时期 作为关注重点,而且年龄在 10 至 19 岁的人口不下十亿人。青少年阶段是个人变

化的关键时期。年轻人在这一时期开始有意识地探索和应用有关个人和集体生活 的知识、价值观和信念。他们在这段时间承担起新的责任:照顾家人、帮助养家,

并在社区和国家变革中发挥主体作用。到这段时期结束时,许多人可能已经承担 起成年人的全部责任。

世界人口的预期增长不仅为世界各国及其政府带来挑战,同时也为他们带来 多种机遇。根据经济和社会事务部的统计,世界上有 56 个国家的人口一半在 20 岁以下。另外,美国全球卫生政策网站上题为“15 岁以下的人口(百分比)”网页 显示,在 47 个国家中,0 至 14 岁的人口占 40%至 50%。当今数据描绘了这一群体 的惨淡景象:一半的人在贫困之中,四分之一的人靠每天不足一美元的生活费艰 难度日。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统计研究所的统计, 2009 年没有受到正规教育的小学学龄儿童和初中学龄儿童分别达 6 700 万和 7 200 万,其中大部分是女孩。虽然挑战很严峻,但年轻人不是需要别人解决他们 问题的受害者。相反,这一年龄段的群体身上有着巨大的知识和社会潜力,有待 人们开发和引导,为有益于社会的目标服务。

当今社会的未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制定教育方案和方法的方式能否释放年 轻人身上隐藏的潜力,并让他们为今后继承这个世界作准备。《国际人口与发展 会议行动纲领》第 11.2 和 11.3 段以及《到 2000 年及其后世界青年行动纲领》 明确确立和肯定了教育与个人和集体福祉的关系。我们给委员会本届会议的文稿 重点是教育的一个特别方面,即“教育为社区服务”。根据我们的经验,教育为 社区服务对改造个人和社区生活具有核心作用。众所周知,影响儿童智力和情感 发展的因素不只限于课堂,而且通过媒体、技术、家庭、同龄人、广大社区和其 他社会机构对年轻人产生影响,传达有些是肯定有些是否定(从而导致许多年轻 人的困惑)的关于本体、道德目的和社会现实的信息。因此,正规教育必须超越 仅仅帮助年轻人获得有报酬的职业这一唯一目标。教育过程应当帮助年轻人认识 并表现自身的潜力,同时培养他们为社区的精神和物质繁荣贡献力量的能力。事 实上,没有人能脱离他人而全面发展自己的才艺和能力。

这种既发展人的内在潜能,又促进社会变革的双重道德目的理念为教育过程 提供了一个重要基准。如果人们审视那些塑造青少年思想的影响力,就不难发现 许多力量滋生了消极被动和追求娱乐的态度。这种力量帮助导致整整几代人乐意 被那些善于哗众取宠的人牵着鼻子走。许多教育方案仅仅将年轻人视为信息受 众。为了挑战这些趋势,巴哈教联盟在世界各地致力于发展一种倡导独立思考、

学习和行为的文化。在这种文化中,学生们看到自己因渴望为实现共同利益而努 力、互相支持和共同进步、尊重彼此掌握的知识这一愿望而团结在一起。

虽然国与国之间、社区与社区之间的情况大不相同,但不管城市还是农村, 物质上富裕还是贫困,和平还是不安全,知识对于青少年茁壮成长的核心作用不 会改变。获得知识是每个人的权利。催生新知识并以有益于社会的方式应用这些 知识是每个年轻人肩负的责任。同样,每个政府都有义务创造一个有利于这一过 程的环境。没有获得知识的机会,年轻人切实参与社区事务就无从谈起。因此, 教育过程的主要重心必须放在发展年轻人的能力上,使他们成为全面参与社会进 步的主角。

切实的参与也包括安全和生产性就业。如果教育不能使年轻人认识到自身的 潜力和身为积极公民的角色以及社区的需要,就会进一步损害年轻人的就业前 景,进而促使受过教育的年轻人离开农村,涌向城市,离开非工业化国家,涌向 工业化国家。虽然年轻人常常只被视为受教育的对象,但必须让他们参与教育系 统的发展,从而有助于使教育过程的内容和方法与其社区的需要和愿望达成一 致。世界上一些地区青少年人口的快速增长就进一步突显了这一要求的紧迫性。

为了让年轻人发挥自己的重要作用,必须解决女孩在接受优质教育方面的不 平等问题。事实一再证明,女孩受教育具有增倍的效应:可以减少早婚几率;女 孩更可能在计划生育中发挥知情和积极的作用;减少婴儿死亡率和孕产妇死亡 率;加强女孩在社会、经济和政治决策方面的参与;促进经济繁荣。这在世界上 一些让少女嫁人并开始生育孩子的地区尤为紧迫。让受教育的机会扩大到女孩就 必要认识到男女平等以及男孩和女孩平等是人类现实的一个基本事实,并非只是 实现社会公益的一个理想条件。要建立一个社会秩序,使其得到世界一半人口的 贡献和智慧的启迪,就需要让女孩充分参与法律、政治、科学和技术、商业和宗 教等领域。妇女是影响其子女健康和幸福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如果母亲缺 乏教育,那么在多数情况下,会接连影响几代人。所以政府必须履行承诺,禁止 杀害婴儿、产前性别选择、残割女性生殖器、贩运女童和利用女孩从事淫秽和色 情活动等恶行,并且切实执法,以确保只有在夫妻双方自愿和完全同意的情况下 才能缔结婚姻。首要目标必须是从根本原因着手消除性别偏见,使所有人都能在 社会变革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政府对本国青少年的教育和健康所做的投资无异于对本国稳定、安全和繁荣 的投资。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必须根据具体社区的需要和愿望制定,获得家庭和社 会机构的支持,并得到每个儿童都有无可估量的潜力这一认识的启迪,如此才能 不仅唤醒青少年对其自身知识能力的认识,而且能帮助他们认识其在社区和世界 变革中的主体作用。

 

对消除贫富两极分化的初步思考 巴哈伊国际社团在联合国社会发展委员会第50届会议上的建言

对消除贫富两极分化的初步思考 巴哈伊国际社团在联合国社会发展委员会第50届会议上的建言

2012年2月1日

New York—1 February 2012

消除贫困的方案一般都集中在物质财富的创造方面。尽管这些措施已经改善了一些地区的生活水平,但不平等现象仍然普遍存在。联合国在其2005年世界社会状况报告中强调,正规与非正规经济体之间的分歧在不断增长;熟练与非熟练工人之间的差距在不断扩大;人们在健康、教育、以及社会、经济与政治参与机会方面的差异日益悬殊。有大量研究证实,关注增长与创收并不一定会转化为重大的社会进步,而日益加剧的不平等则会导致全球社会愈发缺少稳定和安全。

巴哈伊国际社团希望通过思考贫富两极分化的现象,为委员会对消除贫困问题的探讨做出贡献。尽管消除贫困的目标已经受到广泛认可,但是消除极端富裕的观念仍然受到很多人的质疑。有人担心这可能被用来破坏市场经济,扼杀企业家精神,或者强制实施收入均等化措施。但这并非我们的本意。毫无疑问,物质财富对实现个人和集体目标至关重要;同样,强大的经济是社会秩序充满活力的关键要素。

我们认为,对于贫富两极分化问题的认识本质上与个人、社会与国家关系的性质息息相关。今天,世界上绝大多数人生活在以支配关系为特征的社会中----无论是一个国家支配另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支配另一个民族,一个社会阶层支配另一个社会阶层,一个宗教或族群支配另一个宗教或族群,或者一个性别支配另一个性别。在这样的背景下,关于消除贫富两极分化的某些探讨曾预测,在一种助长不公平地获取资源、知识或有意义地参与社会生活的环境中,社会无法繁荣进步。

在这篇报告中,我们简要回顾了以下导致贫富分化的社会因素:物质主义的世界观、对人性本质的假定、创造财富的方式以及获得知识的途径。我们提出了一组替代设想,并思考这些设想将如何促进一种更加平等的经济环境。

当今世界的主流发展模式仰赖于一个对物质产品有着强劲消费力的社会。不断提升的消费水平被视为进步与繁荣的标志。这种物质主义的世界观是现代经济思想的基础,它将价值观、人生的目的以及人们的互动简化为对物质财富的利己主义追求。其结果不可避免地 滋生了毫无节制的需求与欲望,从而形成了一种依赖少数人过度消费、加剧大多数人被排斥与身陷贫困状态的体系。

诚然,正如大多数人所知,物质主义世界观并不能囊括全部的人类经验。其不曾探触的人类的经验还包括爱与自我牺牲的表达,对知识与正义的追求,对美和真理的向往,对人生意义和目的的探索,等等不一而足。实际上,社会秩序的进步与活力需要人类生活的物质与精神维度之间形成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在这样一种秩序中,经济布局支持公正与和平的人类关系的发展,并且设想每个个体都能为改善社会做出贡献。

想想看,当今世界将近8亿成年人不能读写,25亿人口缺乏基本的卫生设施,将近一半的儿童生活在贫困之中。另一方面,极少数人控制着世界GDP的7%。/我们现有的经济体制本身就导致了极端不平等的产生。许多人认为这种不平等固不可取,但却是创造财富所必需的。如果积累财富的过程是以压迫和支配他人为特征,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怎么可能希望有足够的物质、智力与道德资源来消除贫困呢?

众所周知,财富的合法性取决于财富是如何获得以及如何支出的。如果财富是通过认真努力和勤奋工作获得的,如果创造财富的方式有助于造福整个社会,如果通过这些方式获得的财富用于促进知识、教育和产业发展,总之推动人类文明进步,那么就应该受到高度赞扬。

在获取财富的过程中,正义原则能够在不同层面得以体现。例如,雇主与雇员应当遵守规范其工作的法律和惯例。每个人都应当诚实正直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在另一个层面上,我们可以思考创造财富的手段是否有利于增加社会财富并促进其福祉。各种获取财富的方式必须纳入消除贫困的讨论中,这样社会大众才能充分探讨和审视那些包含如下因素的方式:剥削他人、垄断和操纵市场以及制造助长暴力和分裂社会的产品。

除了这样的论述,消除极端贫富分化还需要一场知识革命。这样一场革命需要重新定义每个个体、社区与国家在知识产生和应用方面的作用。它将认识到,科学与宗教是两个相辅相成的知识体系,在整个人类历史上,它们使探索现实与文明进步成为可能。随着这些进程的展开,它们将有助于改变教育、科学和技术以及消费与生产模式的性质与合理性。不能继续将世界大众仅仅视为工业化国家技术的消费者与最终使用者。这样一种取向扼杀了人类应对当今挑战所必须具备的积极进取的精神与创造力。鉴定技术需求、创新与适应现有技术方面的能力发展至关重要。如果这些能力得以成功发展,这将有助于打破知识从发达国家到不发达国家、从城市到乡村以及从男性到女性的不平衡流动。这将有助于拓展现代科技的概念,使其具备符合地方需求,重视社区的物质和精神福祉之特征。

正如本文的引言所述,不能认为消除贫困仅仅就是增加穷人的物质财富。它是一项更加宏大的事业,植根于重新定义个人、社区和国家之间的互动关系。我们邀请大家积极努力建立一种更加公正平等的社会和经济秩序,并与我们就这些基本问题进行交流,以便互相学习并为实现这些目标而共同努力。我们最后提出一些问题谨供思考。

  • 经济发展的目的是什么?关于人性的何种构想是我们理解经济目的的基础?我们如何理解财富这一概念?

 

  • 贫富两极分化在哪些方面遏制了发展、赋能以及健康关系的构建?两极分化的存在形成了哪些身份认同(如:依赖者、自以为是者、消费者、生产者等等)?这些身份认同是如何使不平等得以延续?

  • 从科学和宗教中衍生出的知识在改变我们的经济结构和进程中发挥着什么作用?

  • 除了利己主义者的效用最大化概念之外,我们如何更直观理解工作、财富和经济赋权的本质和目的?

 

  • 面对消除贫富两极分化的问题,个人、社区、企业以及民选领袖的作用是什么?在具体实践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 经济变革的切入点是什么?个人、社区、企业和政府变革经济结构和过程的动机是什么?他们的目的和承诺源自哪里?

  • 哪些广泛存在的观念或信条阻碍了我们变革现代经济体系的能力?我们如何才能克服?

[1]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不平等困境:2005年世界社会状况报告。纽约,2005年。

[2] 联合国统计研究所简报,2010年9月,第3号,http://www.uis.unesco.org/FactSheets/Documents/Fact_Sheet_2010_Lit_EN.pdf (link is externa)

[3]《约500个亿万富翁》。阿努普·沙阿,,《贫穷的事实和统计》(2010年9月10日)。《全球问题:影响我们所有人的社会,政治和环境问题》,http://www.globalissues.org/article/26/poverty-facts-and-stats (link is external)。

[4]阿努普·沙阿,《贫穷的事实和统计》(2010年9月10日)。同上。

[5] 例如,我们可以问:工资与日常开支之间的关系是否公正合理?哪种创造财富的方式能够使人类全体而不是特定少数人富裕?

反思繁荣:建构有别于消费主义文化的文化模式

反思繁荣:建构有别于消费主义文化的文化模式

New York—3 May 2010

在全球气候变暖、环境恶化以及极端贫富差距的背景下,由放任不羁的消费主义文化向可持续发展的文化之转变已经势在必行。在很大程度上,这个转变是由世界范围内的民间组织和政府机构共同努力而引发的。除了明智的政策改变和“绿色科技”革命外,这场转变还要求我们对人的本性和文化框架认真地重新审视,因为正是它们对政府机构、商业、教育和媒体起着引导作用。什么是符合人的理性的、什么是公正等问题,需要我们从批判性的视角重新审视。这次大会的议题是可持续消费和生产,该议题需要在社会体制这个更广的范围内进行思考,因为可持续消费和生产是社会体制的一个组成部分,而目前这个体制却疾患重重,表现为竞争、暴力冲突和动荡不安。

在这次大会对可持续消费和生产的十年项目规划1的回顾中,巴哈伊国际社团将首先阐述这个日益发展的规划的优势,然后根据上述愿景指出需要进一步探讨的主要问题。该框架的优点包括:(1)它考虑到了向可持续消费和生产转变所涉及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等问题,从而打破了长期以来人们对这些领域的问题所采取的割裂式分别处理的片面观2;(2)它认识到发展框架的各个主题(如:教育,机构能力的建设,妇女对社会事务的参与,各地方本土知识的运用等等)3之间的内在联系;(3)并且在地区性的磋商中寻求世界范围内的利益相关方参与磋商,并呼吁社会各阶层为了实现磋商中所提出的种种目标而共同努力。

然而,由于该框架旨在促进社会向可持续消费和生产的转变,这就意味着它将挑战那些滋生出放任的消费主义的种种文化规范和价值观念。为了达到以上的目标,我们需要再度审视一些深层的观念――其中的很多观念还需修正,包括:人性观;发展观(进步和繁荣的实质);最近的经济危机的实质和引发该危机的原因;科技的发展过程;教育发展的手段和目的。我们将邀请大众积极合作,促进可持续消费和生产,与我们一起参与对基本问题的商讨,从而相互学习彼此的观点和经验,共同努力,一起构筑一个公正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人的本性

人的本性问题在关于可持续的消费和生产的探讨中占有非常重要地位,因为它促使我们在最深的层次重新思考:我们是谁?我们生存的目的是什么?人的经验之本质乃是精神的本质,它深深地植根于人所共有的内在本质——或者说“人的灵魂”中。然而,消费主义文化却趋向于降低人们的高贵本性,使人们相互竞争,对物质消费贪得无厌,并且成为市场生产的操纵对象。通常持有的观点认为存在一对难以化解的矛盾,即人们想要什么(如:消耗更多)和人类需要什么(如:对于资源的公平使用权。)那么我们又如何去解决这个让人束手无策的矛盾呢?一方面,我们渴望世界和平与繁荣,另一方面,大部分的经济和心理学理论又将人类描述为自我利益的奴隶。全体人类需要建立起一个更加公正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秩序,其特征为节制、公正、仁爱、理性、奉献和服务于共同利益,但这些往往被斥为幼稚的理想。然而,我们正是需要用这些理想以及相关的品质来克服自我、贪婪、冷漠和暴力,这些人性中的低下品性长期被市场和政治力量所推崇,并导致了现今种种不可持续的消费与生产模式。

发展远景

同样,可持续发展的远景也必须来自于公众对于下列问题的探讨与认识:人类发展的本质与目标,以及发展的参与者所需扮演的角色。巴哈伊国际社团把向可持续消费和生产的过渡作为全球事业的一部分,这项事业使所有个体实现其双重目的,即发展他们的内在潜力和为更大范围的社区的福祉做出贡献。仅仅将可持续消费和生产视为为生活贫困的人创造机会来满足他们的基本需求是不够的。要知道,每个人都能对构筑一个更为公正和和平的社会秩序有所贡献,这个过程的发展方式也必须允许每一个人都发挥其作为社会建设的一份子的应有作用。在这样的框架下,可持续消费和生产可以被描述为这样一个过程,即:满足世代人类物质的、社会的和灵性的需求,而且使所有人对促进社会的不断进步有所贡献。

在科技进步和政策改进的同时,公众需要探讨必要的系统性变革所需的伦理基础,对话的参与者包括农村和城镇居民,穷人和富人,男性、妇女和年轻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秩序的特征之一,就是在人类的各级组织中贯彻互惠与平衡的道德准则。这就好比人体,数百万的细胞之间的合作才使人的生命成为可能。它们以惊人的多样性的形式和功能互相联系,终身不断地接受和给予,这才是多样性的和谐统一的最高表现形式。在这样的秩序之下,公正的概念体现在认识到人们个体的利益与更广泛的社区利益之间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和谐统一(并保持多样性)的框架下追求公正,能为集体磋商和决策提供指引,也提供了达到思想和行动统一的手段。

最终,向可持续消费和生产的转变不仅仅是社会结构的有机改变,以充分反映整个社会机体互相依存的关系,还要反映出社会与支持其生存与发展的自然界之间的内在联系。在这些转变中,许多已经是公众探讨的关注重点,包括:(1)世界公民的意识;(2)最终建立所有国家的联盟,以形成一个能对全球事务进行决策的综合管理体系;(3)建立承认全人类对地球资源的共享权力的机制;(4)实现男女之间的全面平等;(4)消除一切偏见;(5)建立全球通用的货币和其他能够推进全球经济公平的机制;(5)采用国际通用语言帮助促进人们的相互了解;(6)重新调整大规模的军费开支的用途,用于建设性的社会发展项目4。

现行经济体制的危机

众所周知,发展的主导模式依赖于商品社会中有力的消费群体5。在这样的模式下,不断上升的消费水平被当作是进步和繁荣的衡量指标。这种对产品、对物质积累和享受(作为生活的意义、幸福和社会认可度的来源)的过分追求已在权力和媒体机构中得以根生蒂固,并排斥其他所有不同的声音与机制。对于需求和欲望的过度滋养,导致了这样一种体制的产生:它完全依赖于穷奢极欲地消费的少数特权阶层,同时加剧了排他主义、大多数人的贫困和不平等待遇。连续发生的每一个全球性危机,无论是气候、能源、粮食、水、疾病方面的危机,还是金融风暴,都揭示了现行消费和产品模式所固有的剥削和压迫方面的新问题。奢侈品的消费额和最基本的生存需求的消费额之间存在明显的差距:基础教育只需要花费100亿美元6,而仅美国每年就有820亿美元用于香烟消费7。消除全球饥饿仅需要花费300亿美元 8,水和公共卫生设施只需要100亿美元9。与此相比,世界的军事预算在2008年已升到了15500亿美元10。

很多当代的经济思维模式是建筑在的狭隘的唯物主义世界观之上的,而这种世界观已致使人类行为堕落、家庭和社区瓦解,公共机构腐败,以及大量人群,尤其是妇女和女孩,正遭受着剥削和被边缘化。无疑,经济活动和经济的增强(这个过程可能包括,但并不等同于经济发展)对于地区的繁荣及其人民的富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要转向一个更为公正、和平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就需要重视生产和消费的物质和非物质(道德)层面之间的和谐能量。尤其是非物质(道德)层面的能量将会成为建立公正和谐的各种人类关系的基石,这些关系包括知识的传承,信任他人和可信品质的培养,种族主义和暴力的消除,艺术、美、科学的推广,以及合作能力与和平解决冲突能力的培养。

有鉴于此,还必须强调生产与就业的关系,因为就业是一个强大的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很多时候,生产率增加的同时 伴随着劳动力的削减或自动化生产的转型,这些将导致失业率上升。单一的追求利润最大化也会看重劳动力消耗的最小化。在现行制度下,失业和就业不足的人口不断膨胀,绝大多数人没有足够收入来满足其基本生活需要。在这样的体制下,那些生活在贫困中的人们无法表达自己的需求。可持续生产并不仅仅意味着采用“更绿色”的技术,而应该包括建立各种体制,这些体制要让全人类都能对生产过程有所贡献。在这种制度下,所有人都是生产者,都有机会通过劳动获得(或接受,如果无法获得)满足他们所需的东西。工作不仅仅是作为创造财富和满足生活所需的手段,还应该扮演着另外一个重要的角色,那就是发展一个人的才智、塑造人的性格、参与服务和对社会进步作贡献。

技术发展

联合国的这个项目计划强调科技转让和知识共享的重要性,以实现可持续的消费和生产的水平。然而,大多数的技术发展是由市场力量推动的,他们并没有反映出世界各国人民的基本需求。此外,仅仅强调技术转让而没有加强人们参与创造和运用知识,只会扩大贫富差距,也就是技术开发者和技术使用者之间的差距。培养人们的能力,使他们能够根据社会需求和环境条件来判断对技术的需要、能从事技术的创新与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关键。更为复杂的社会变革,则需要发展地方团体的机构的组织能力,从而为满足当地人群的需求来创造和运用知识。机构组织能力的问题(比如建立区域化的研究和培训中心)是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挑战。如果能够成功地实现这个目标,结果将会打破目前世界上的知识流动的不平衡局面,而且将使发展从缺乏周密规划的现代化进程中解脱出来。“现代”技术的特征表现为:以解决当地的切实需求为导向,而且会将着重于社会的物质和精神的全面繁荣。

教育

支持与帮助建立可持续消费和生产模式的项目有若干个,联合国的这个计划框架已经将教育和机构能力的建设作为这些项目的内容之一。然而,如果这些项目要引起人们思想和社会结构(向可持续发展转变)的深刻转变,那我们就需要再度深思教育的本质。首先,这个教育规划必须建筑在两个清醒的认识上,即‘我们希望生活在什么样的社会’和‘什么样的个体能建设这样的社会’。它需要帮助学习者反思生命的目的;并帮助他们走出自己的文化现状,提出解决当前问题的其它设想和方法;了解他们的行为可能带来的多方面的影响,并相应地调整自己的行为。

学校本身也必须成为社会转型过程的参与者。课程的设置不应该仅仅致力于 讲授有关的知识和技能,而应该旨在开发人类天生的巨大潜能。个人必须得到指引和帮助,以将这种潜能运用在促进他们的社区发展以及整个社会的进步上。可持续性发展的转型要求人们达到一定高度的意识水平并具有崇高的服务与合作精神,这些可以转变个体的行为和机构的作用,而这又需要改变教育的进程,使之与当前的任务相适应。

巴哈伊社区进行文化转型的方法

文化的转型需要我们有意识地改变个体的选择以及体制的结构和规范。十多年来,世界各地的巴哈伊社区一直按照系统的计划致力于促进全球的个体和社区的改变,来鼓励和发展人们的服务能力。引领这些活动的理念基础是积极的学习,这种学习方式的特征是行动、反思、磋商。在成千上万的社区里,巴哈伊们正努力增强各年龄段的人对他们的灵性能力的认识和发展,并将他们的集体能量用于改善其社区11。意识到全世界儿童的愿望和他们对于灵性教育的需求,他们已经开始了儿童班教育,重点培养儿童们高贵正直的品格。对于11岁到14岁的青少年,巴哈伊们也创造了学习环境帮助他们在人生的关键时期形成他们的道德观,并帮助他们发展技能,以使他们能够将其建设性和创造性的能量用于改善社区的发展。除此之外,所有人都被邀请到小组中来,参与学习核心概念和主题,这些概念和主题鼓励个人通过学习和参与服务,成为改变他们的社区的中流砥柱。

这些学习内容的设计并非按照‘课程设计—实际测试—-评价’的模式来进行,学习材料设计的第一步是总结实践经验,而这些经验则来自基层民众对某个特定发展需要而采取的改善行动。课程材料又根据新的知识和见解不断地被完善。社区文化的转型具体表现在这些方面:(1)社区成员从事集体行动的能力得以提高;(2)他们视自己为社区改善的发起者;谦逊的学习者;知识的创造、传播、和应用的积极参与者。这个不断循环的行动–反思—-磋商的机制已经使社区成员认识到他们的需求和所拥有的资源,也增强了集体有目的行动的机制。

此外,巴哈伊的原则与价值观激发人们成立了各种机构,并且各个领域的专业人士也加入到了这些机构中,为可持续消费和发展而工作着。欧洲的巴哈伊商业论坛及其在其它地区的附属机构正在与商界的领导人合作,探讨超越商业利润的社会目的,包括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和企业的社会责任。国际环境论坛12长期致力于推动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和更合乎道德的生活消费模式,包括加入欧洲的‘消费者组织’,该组织现在更名为‘负责任生活的教育与研究合作会’。13

现在,根据公正和可持续发展的准则重新定义文化规范的运动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人文机构,包括政府、教育界、媒体和商业,宗教组织以及民间组织正在利用不同的方法引起公众对可持续发展价值观的高度重视。公共舆论原来并不看重有关人的生命与繁荣的宏观视野,而现在该问题已经逐渐成为了公众话语探讨的核心。越来越清楚的是,可持续发展将通过这样的方式实现:即全球各地人们的能力的提高、相互合作以及不断的探索—学习—行动。它的实现需要女性,男性,儿童,富人,穷人、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共同努力,因为每一个都将被赋予在新社会建设中发挥个体应有作用的能力。随着消费主义、毫无节制的消费、极端贫富差距和边缘化的逐渐退潮,人类实现公正,互惠和幸福的能力将得以彰显。

注释—-

1. 十年项目计划的主要目标是,建立一个各国认可实行的全球性的可持续消费和生产的模式(SCP),以促进向可持续消费和生产的转变,由此推进符合生态系统承载能力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并避免经济增长对环境的破坏。主要的挑战是,不仅要规划该计划中的关键项目,而且提供方案实施的机制(比如:经济支持、能力建设和技术援助)。主要的挑战是不仅提供框架中的关键方案,而且提供实施方案的有效机制(比如:经济支持,能力建设和技术援助)。参见:可持续消费和生产十年规划草案 CSD18和19,第三份公众草案(2009年9月2日),由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UNDESA)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负责的马拉喀什计划秘书长起草。
[http://esa.un.org/marrakechprocess/pdf/Draft3_10yfpniputtoCSD2Sep09.pdf]

2.把生命周期的角度应用到经济体制中,可以提供一种方法来构建整个十年规划并明确规划的切入点和行动者。这样的视角可以只考虑生产或消费,也可以兼顾两者,同时关注产品与服务在整个生命周期中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
由于它综合考虑商品生产、服务,以及由此产生的废气和废物所需消耗的总体资源,这个生命周期的视角能从生产与消费链的整个过程来考虑所有的补救措施和提高效能的方法。
[http://esa.un.org/marrakechprocess/pdf/Draft3_10yfpniputtoCSD2Sep09.pdf]

3. 同上

4. “消耗和浪费在经济或政治战争上的巨大能源,都将被用在更为神圣的目的上,包括:(1)拓展人类的发明和技术的发展;(2)提高人类的生产力;(3)消除疾病;(4)扩大科学研究;(5)提高人类的生理健康;(6)优化人脑的作用,使其更敏锐;(7)开发地球上未被使用的资源;(8)延长人类寿命;(9) 促进任何一个能促进全人类智能、道德以及灵性生活发展的机构的成长。”守基•阿芬第:巴哈欧拉的世界秩序(威尔梅特巴哈伊出版社1991) (http://reference.bahai.org/en/t/se/WOB/wob-56.html).

5. 根据世界观察研究所的数据,1960到2006年,人均消费支出几乎增长了两倍(世界观察研究所,世界的现状201:消费文化的兴起和衰退。纽约:诺顿 公司 2010)。每年有600亿吨资源被开发利用,比三十年前增加了50%(Tim Jackson,没有增长的繁荣?向可持续发展经济过渡。伦敦:可持续发展委员会 2009年3月http://www.sd-commission.org.uk/publications/downloads /prosperity_without_growth_report.pdf)。2005年,千年生态系统评估发现,有60%的生态系统服务,包括气候调节、淡水供给、废物处理、渔业食品等,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或者不能持久地使用。(千年生态系统评估,生态系统与人类福祉的综合视角。华盛顿特区:岛屿出版社,2005)

6. 援助行动(英国)资料文件(http://www.actionaid.org.uk)另见:Sperling,Gene B(美国普及教育中心主任)给全球特困的男孩和女孩普及基础教育的案例 2005年11月(外交关系理事会 www.cfr.org

7. 疾病预防和控制中心 关于美国烟草生产和烟草使用的经济现状(引用数据2005)
[http://www.cdc.gov/tobacco/data_statistics/fact_sheets/economics/econ_fa....

8. 联合国新闻署发布 秘书长号召300亿美元用于改造世界农业结构,保障长期的粮食安全,2008年11月30日。[http://www.un.org/esa/ffd/doha/press/foodsideevent.pdf]

9. 据估计,每年需要100亿到180亿美元来填补目前水流量与实际所需水量之差。联合国公共信息部发布:秘书长提到了一些“急需行动起来解决”的问题,以促进水和公共卫生系统项目的实施。2008年9月25日
[http://www.un.org/News/Press/docs/2008/sgsm11813.doc.htm].

10. 国际战略问题研究所
[http://www.iiss.org/whats-new/iiss-in-the-press/february-2010/report-mil...

11. 正如身体拥有运动,成长等能力,灵魂也有其能够有意识发展的能力。包括人类意识,思想和理性思考的能力,爱的能力,意志力,以及发起和持续对社会发展贡献的能力,等等。

12. 国际环境论坛 www.iefworld.org

13. 负责任生活的教育与研究合作会 http://www.hihm.no/hihm/Prosjektsider/CCN/PERL

Pages

Subscribe to 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