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共进:构建内生恢复力 ——巴哈伊国际社团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世界人道主义峰会上的发言

Statements

携手共进:构建内生恢复力 ——巴哈伊国际社团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世界人道主义峰会上的发言

伊斯坦布尔,2016年5月17日

 
Istanbul—17 May 2016

携手共进:构建内生恢复力 ——巴哈伊国际社团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世界人道主义峰会上的发言 伊斯坦布尔,2016年5月17日

“现在我们(当地政府)将召开会议并引导社区的重建过程。我们明白不应当依赖救援捐款,我们应当主导自己的发展。在重建过程中,我们将采用与(推动)我们社区(进步)同样的工具与手段。”

——遭龙卷风袭击的太平洋岛屿某村民

人类家庭同属一体,我们分享从前人那里获得的共同传统,我们同样也熔铸传统的一部分并将其留给后人,全世界的人们联结在一起的各种方式,已不容被否认或忽视。为数众多的人类也意味着为推动文明进步储备了巨大能力——这种储备不仅仅是抽象意义上的,而是蕴藏在无数的城市与村镇之中,在这些地方,社会画卷呈现开来,日常生活无比生动。这是人道主义组织在全球见证的现实。遍布全球的巴哈伊社区目睹越来越多的个人主导他们自己的灵性、社会与物质发展,构建集体生活的新模式,同时将他们自身视为社会发展的主角。当发生自然灾害时,这些社区更加有能力采取有意义且卓有成效的手段应对灾害并恢复正常。的确,经验已经显示在这样的时刻人们能够展现出非同寻常的坚韧、无私、智慧与创造力。

当下的语境不乏对灾难场景下人类能力重要性的重视。从人道主义与发展领域中日渐凸显的参与、赋能以及权力自主等概念就可见一斑。“人在他们的生活中起核心作用,是面对任何危机的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回应者。”联合国秘书长在世界人道主义峰会上如是宣称。然而将这样的理念转化为具体的、实地的现实仍然是一个艰巨的挑战,也是那些寻求“更好地……解难纾困、降低风险和脆弱性”的人面临的一个中心问题。即怎样的能力与品质才能帮助一个地区的人们在当地的灾难应对、恢复以及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

自然灾害常常会吸引国际社会的注意,但对当地居民而言,无论这样的灾难对他们当下生活的破坏力有多大,都仅仅是能追溯到久远过往并将延续至无尽未来的广阔集体生活的一个片段。因此,一个地区应对灾害的能力与当地在洪水泛滥或者飓风肆虐很久以前就形成的能力、态度与品质密切相关。

社区生活的文化与模式

巴哈伊应对灾难的经验说明社区生活的模式与文化特质尤为重要。应对灾难效果显著的社区早在灾害发生之前就已经有意识地创建了独特且有益的集体生活模式。这些社区随着时间的流逝建立起共识与统一的愿景,对于人们在各种空间中如何相互联系,对于社区成员之间、不同群体或亚群体之间、政府机构之间的关系类型,他们对社区的互动类型有意识地加以选择。

在这方面采取行动需要发展一系列领域中的能力。有些领域主要属于知识、技术与科学事务,而另一些则更具社会属性,集中于强化并改善互动、团结以及居民之间关系的模式。还有一些领域则强调集体生活的道德与规范方面,借鉴人类的宗教传统来解决意义、更高尚动机与道德目的等根本问题。如果要进步继续提速,对这些能力的发展需要得到相应的重视,并避免陷入例如狭隘物质主义、社会分化、自私自利和被动性的陷阱 。

由于这些实际情况,巴哈伊社区尤其注重学习在实践领域与基层层面宗教如何能够作为唤醒与培育每个灵魂潜在崇高品性的手段。在这样的环境下,宗教社区作为将灵性准则与信条小心适用于社会生活的实践社区,对所有人都有益。其中,使越来越多的人参与社会变革同时保护并培育这些人能力建设的过程可以启动了。人类与生俱来对善与美的向往转变为具体的行为模式。正直、慷慨、崇高与同情的道德基础得以巩固。而越来越多的人携手学习反映人类一体这一根本原则的社会关系与相应社会结构的模式。

巴哈伊社区的努力

在实践中这样的过程可能呈现出怎样的面貌呢?巴哈伊社区做了开创性的努力,他们提供了可供考虑的一个范例。在过去二十年,巴哈伊与志同道合的合作者已经建立了一个世界性并向所有人开放的灵性与道德教育进程。该进程通过阶段性划分来满足不同年龄人群发展的需要,这一体系倾向于对儿童开展道德教育,促进青少年的灵性赋能,并且推动越来越多的青少年与成年人探索如何将灵性教义运用于日常生活及社会面临的挑战。

随着该体系在城乡邻里蓬勃展开,它作为一个整体,努力在人群中开展能力建设,从而探索当地特有的发展道路并为共同利益做贡献。那些在基层持之以恒开展工作的人,努力创造这样一个环境,那就是越来越多的朋友、家庭成员、邻居与相识将他们自身视为当地发展以及持续将知识运用于个人与集体进步的主角。

关键在于,这一进程的核心组织原则是发展为社会与社区服务的能力。随着参与者开展日益复杂的服务活动,他们逐渐获得了为其他经验不如他们丰富的人提供活动与项目所必要的远见、信心与技能。通过这种方式,很多参与者为活动的发展及扩充继续承担更大的责任。作为开展服务的志愿者,例如学习班的老师或者学习小组的促进者,他们逐渐成为核心贡献者与关键资源。随着他们能力与经验的不断增长,一些人开始开展社区乃至全国范围内的合作并支持其他合作者的工作。

灾难中的社区能力建设

尽管这样的努力并非着眼于自身对灾难的应对与恢复,但他们被强化的能力与培育出的行为模式在自然灾害期间有着深远影响。组织大规模人员开展合作的能力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随着社区能力建设持续发展,数百名当地居民就可以带动几千名其他居民也参与进来。复杂的支持与交流体系逐渐形成,从而有能力应对更加复杂的事件。这样的结构极大地强化了一个社区开展大规模响应与重建工作的能力。诸如维持基本统计、计划资源配置、操作学习模式能力这些组织技巧,同时实现了规模和范围的扩张,而这些技巧的特点源于对开展的工作进行定期和持续的反思以及根据结果进行必要的调整。与政府机构合作的经验在卓有成效调遣外部资源时是十分宝贵的,而这样的经验随着社区建设在一个地区发挥日益显著的影响会自然而然地产生。

在多元的大众中培育合作与同舟共济的精神是另一项开发的关键能力。由于我们努力欢迎越来越多的人对他们共同发展的方向开展富有思考性的讨论,决策过程变得越来越具有协商性与参与性。我们寻找男女老幼与有着各种背景人士的视角并对其进行思考,这反过来吸引其他人参与进来。随着当地的这种动态发展,领导者能够更好地分析特定问题、获得对复杂问题更深层次的理解并且清楚公正地评估行动过程。当地居民的渴望与理念不断被思索并有意识地融入计划与项目之中。由于理念与行动的日益统一,社区强化了自身在必要时刻配置共同资源的能力。

在世界各地,很多人都在努力提升所处社区的信仰氛围。他们与有着各种不同背景的邻里接触,在家庭这样的亲密环境中,他们创造出共同礼拜、探索生命更深层次意义以及对共同关注的问题开展有目的性讨论的空间。这样明确的灵性目标看起来似乎与传统的人道主义关注无关。但在发生自然灾害时,从最根本层面上而言全世界的人都在努力解决生存问题。而那些人们在不同场所共同祈祷、习惯于互相拜访并定期参与有意义谈话的社区,更有能力充满希望、发现意义并在灾难发生时不屈不挠并恢复正常。拥有强大社会联系与深厚灵性根基的社区在面对灾难时更加坚韧。

灾难时保持坚韧,平静时焕发活力

不断增长的经验显示,使一个社区在灾难发生时保持坚韧的品质与能力也使其在风平浪静时强大并具有活力。这对国际社会而言十分重要,因为国际社会寻求“超越人道主义发展分水岭”并“摒弃人们习以为常的有关‘发展’和‘人道主义’的人为标签”。[2]为他人开展具体的服务,为了高尚的目的携手合作,在对共同利益的追求中锻炼个人能力,这些元素是人类精神奋发与自我满足的内在源泉。这些行动本身就具有说服力。因为当这些行为在一个地区作为共同的文化因素被采纳时,就会极大地强化一个人群有效应对系列挑战的能力。这并不是指这个社区变得自给自足,因为自然灾害就是考验当地反应能力的事件。但是当地居民发展的共同愿景与决心给予他们更大的能力以强化当地主导权与作用的方式接受外来援助,而不是削弱或取代他们自身。

联合国秘书长选择将《同一人性:共担责任》作为他在世界人道主义峰会讲话的标题。根据他在文中对人类一体的肯定,值得注意的是所有人都能推动构建集体生活新模式的过程,无论他们所在的地区、国籍、种族、教育程度或其它特征。例如,低收入地区的社区完全可以和高收入地区的社区一样构建富有凝聚力和活力的社会生活模式。由此看来在将来“发达”地区将从“发展中”地区学到很多经验,反之亦是如此。这样的相互支持协助是巨大力量的源泉,而通过这一过程,社会行动应当按照普遍参与的理念开展这一根本原则的实践得以体现。人类家庭的每一个成员不仅有从物质与精神繁荣的文明中受益的权利,而且也有根据为他人坚定无私服务的人道主义根本理念为文明做贡献的能力。

“当我们快抵达村庄时,我们看见三个……年轻人在强烈的阳光下正向相反的方向走去。我们问他们要去哪儿,他们答道要去附近的村子组织儿童班与少年组。随后在村子里,我们发现他们自己的房屋已被夷为平地并仍在建造中。”

——为遭龙卷风袭击的太平洋岛屿评估损失的某应急小组成员


 

[1] 联合国,同一人性:共担责任,联合国秘书长在世界人道主义峰会上的讲话,A/70/709

[2] 联合国,同一人性:共担责任,联合国秘书长在世界人道主义峰会上的讲话,A/7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