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发展中体现精神文明 -为发展制订精神文明指标初议

Statements

在发展中体现精神文明 -为发展制订精神文明指标初议

【编者按:本文为提交“世界宗教与发展对话”的论文。该对话于1998年2月18-19日在英国伦敦兰贝斯宫举行,由世界银行总裁和英国坎特伯雷大主教共同召集主持。】

London, England—18 February 1998

我们基于对正义、团结和全球可持续文明的预见而提出这五项精神原则17,它们对这样一个未来是至为根本的。当然,需要考虑的绝非只限于这五项原则,但我们认为,它们已经包含了充足的各种概念,能够为这一努力提供一个起始点。在某些情况下,密切相关的两项原则会并列而论。本章只打算建议一些值得考虑的原则,故每条原则仅仅概而述之。不过,既然这些原则确实是所欲订立之指标的基础,因此,在这工作的初始阶段给它们作出清楚的定义就格外重要了。这五项原则是:

1. 存异求同

2. 公平和正义

3. 性别平等

4. 诚信和仁政

5. 独立探求真理

 

1. 存异求同

“它(人类一体化原则)的目的绝不是破坏现有的社会基础,而是扩大这个基础,改造其体制,以满足一个不断变化世界的需求。它不抵触合法的效忠精神,也不削弱必要的忠诚心。它的目的既不在于压制人们心中正常而理智的爱国热情,也不在于废除民族自治体制,而这种体制对避免过度中央集权的恶果是极其必要的。它既不忽视、也不会企图去抑制种族特性、风俗习惯、历史传统以及语言和思想等诸方面的差异,而这些差异正是造成国家和民族千姿百态的因素所在。它要求一种更为宽广的忠诚心,一种比以往任何激励人类进步的抱负更为博大的雄心壮志。它强调国家的意志和利益必须服从于一体化世界的迫切需要。它一方面拒绝过度的中央集权,另一方面也反对所有强求一律的企图。它的口号是‘存异求同’。”18

 

巴哈伊教义所倡导的“存异求同”的概念是人类一体化原则的一种表述方式。它与单调划一、强求一律是截然不同的。“存异求同”珍视个人气质和秉赋的自然差异以及人类在经验、文化和观点上的万博纷呈和无限多样,因为这些对人类大家庭的进步和福利有益。与基因库对人类生命及其环境所起的作用很相似的是,数千年来成功积累的极为丰富多彩的文化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它对正走向集体成熟的人类的发展至关重要。既然它是我们人人能从中受益的共同遗产,就应该使它在一个全球文明中开花结果。因此,承认存异求同,就意味着要树立个人的全球观、世界公民意识和对全人类的爱。为此,每一个人都必须明白到,由于人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来到世上的每一个人类成员便是交予其整体的托付:在一个世界社会里,只有促进整体的利益才能最好地满足局部的利益。

2. 公平和正义

“正义和公平是看守人类的一对监护神。19 来自它们那里的明白无误的福祐启示是世界福利和民族安全的根源。”20

 

公平即公正的对待,它是保障每个人和每个团体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潜能的依据所在。公平不同于绝对均等,它并不要求所有的人都得到完全相同的对待。凡人皆有各种禀赋和能力,但它们的充分发挥可能需要不同的途径。而公平则保证了途径和机会的均等,从而使能力的发展有可能实现。

公平与正义是社会的一对监护神。公平是政策制定和资源运用决定之准则所在。正义是个人和社会生活中公平的应用及其实际表达的手段。在一个日益相互依赖世界里,唯有真正地履行正义,才能够在人民、文化和组织之间建立诚信。

巴哈伊文献说,奖赏和惩罚是正义的两根支柱。凡行正义者该得奖赏,无论是物质的或精神的。凡行不义者要受到适当的制裁,不义行径要被制止,行不义者要受到教育。

3. 性别平等

“人类有双翼:一翼为女,一翼为男。唯两翼同样强壮有力,人类之鸟才能飞翔。除非女人达到了与男人同等的地位,在各方面与男人一样施展才华,否则人类便绝不可能取得非凡成就;也绝不可能飞跃到功德圆满的境界。”21

性别平等的原则对地球及其人民未来命运的任何现实思考都是不可或缺的。在漫长的人类幼年和青年期,这个揭示人类本性的真理并未得到普遍承认。无论以往种种社会不公是否可能由生存需要所造成,在人类即将成熟之今日,显然不能再继续下去了。

否认男女平等就是对世界一半人口的不公平,就会助长男性的不良态度和习惯,而这些态度和习惯会由家庭蔓延到工作场所和政治生活中,并最终会影响到国际关系。在道德、事实和生理上都没有任何根据可以证明否定男女平等是合理的。只有妇女充分和平等地参与到人类各方面的努力之中,才能营造出和平的实现及一个公正与大同世界的发展和繁荣所必需的道德与心理环境。因此,坚定承诺在人类生活的各方面和社会的各层面实现男女平等对人类进步是至关重要的。

4. 诚信和仁政

“在上帝眼里,诚信是祂的信仰的基础,是所有美德和完美的根本。一个人若丧失这一品质,便一无所有了。缺少了诚信,信仰和虔诚又有什么用呢?它们又会有什么结果呢?它们又会带来什么益处或利益呢?”22

在巴哈伊圣文忠告人们必须培养的诸多美德中,诚信是排在首位的。巴哈欧拉说,世界的平静和安全、每一件事——每一件事务、每一个议定的合同和推行的每一项努力——均有赖于诚信。无论在家庭、工作场所、社区,无论从事商务或政务,诚信都是所有建设性交往和约定的基础所在。它对维护各国和各族人民的和睦与团结十分重要。因此,每一项发展努力都应当把对有关的个人、社区和组织培养诚信列为其宗旨之一。

那些权力在握的人负有取得公众信赖的重大责任。各类领导人,包括政府的、政治的、工商企业的、宗教的、教育的、传播媒介的、艺术的以及社区组织的,必须乐意对自己权力的行驶负责。要想取得真正的进步,诚信和积极的道德情操必须成为所有领导职责的基础。仁政23,这未来的领导型态,必将在为他人和社区整体服务中得到最好的体现。它将有助于集体决策和集体行动,并会因对包括男女平等在内的正义和全人类福利的关注和承诺而得到推动。无论对领导还是对个人,仁政将会表明它在公众和私人生活中遵循单一的行为准则。

 

5. 独立探求真理

“全世界人民必须独立探求真理,彻底摆脱对过去的迷信与盲从。倘若我们独立探求真理,就会发现真理只有一个,它是不可分割的。因此,独立探求真理会导致人类世界的大一统。”24

“真正的宗教与科学之间是不存在矛盾的。”25

真理只有一个。真理一旦被探明,就会引致个人和社会进步。在寻求真理的过程中,科学和宗教——人类现有的两大知识体系——必须密切和不断地相互交流和促进。体现科学成就的理解力和技能必须由精神和道德原则加以引导,以确保它们能得到正确的运用。

精神发展还包括人们为自身求得真理。基于这一真理的实践经验而不断反省,对精神发展进程是极为重要的。而对于集体探求真理和团体决策来说,磋商26是凝聚集体力量和促进目标与行动一致的不可或缺的法宝。各公共机构和身居领导岗位的人士应该尽心尽意地为有意义的真理探求创造条件,同时还要促成这样的共识:人类的幸福及和平、公正和团结是这真理探求的最终目的。

五、精神文明指标:五个优先政策领域

本章扼要探讨前述五项原则可以用来产生目标的五个政策领域,以及最终用精神文明指标度量向这些目标所取得的进展。与前述的精神原则相似的是,这五个政策领域是相互关联的,在某些情况下还会有所交叉重叠。因此,某个领域的举措可能需要其他领域的行动。这五个扼要探讨的领域是:1、经济发展;2、教育;3、环境管理;4、满足食物、营养、健康和住房的基本需求;5、管理和参与。

1. 经济发展

“如果财富是通过一个人自己的努力和上帝的仁慈,在商业、农业、艺术和工业方面取得的,如果它被用于慈善目的,那么它就是值得最高赞誉的。尤其是,具有远见卓识而又足智多谋的人若传授能使普罗大众致富的办法,就没有什么事业会比这更伟大了,在上帝看来,当属功德圆满的至高成就,因为这样一个奉献者满足了人民群众的需要,确保了他们的舒适和幸福。唯全民富足,财富才最值得称赞。但是,若极少数人极度富有,而其他人一贫如洗,且这些财富没有带来什么成果或利益,那么财富对其所有者便只是一种累赘了。在另一方面,要是财富被用于增长知识,资助兴办小学或其他学校,赞助艺术和工业,为孤儿和穷人提供教育,简言之,如果财富被用于社会福利,那么财富的拥有者便会得到上帝的特别赞赏,他便成为地球上最出类拔萃的人,他会被看作是上天乐园里的一员。”27

正确认识经济的角色,对重新定义人类事务的组织是极其必要的。由于没有考虑经济与更广泛的人类社会和精神现实的关系,因而导致了物质主义广泛侵蚀世界经济优势地区,而世界人民大众的利益则一直受到剥夺。经济应当为人民的需求服务;我们不应该认为社会必须适应某种经济模式。从根本上讲,经济体系的功用是为世界人民和组织提供实现发展的真正目的所需的手段,而这真正目的在于:开发人类的无尽潜能。

社会必须发展出新的经济模式。对共有经验的认同,把人类看成是互为关联的有机体,认识到家庭和社区在社会和精神福利中扮演的中心角色,由此产生出的深刻洞见是形成新经济模式的动力和依据。在机构和组织内,优先事项必须重新加以考虑。资源不能再给予对个人、社会和环境有害无益的机构和计划,而要用于一个生气勃勃、公平正义和繁荣昌盛的社会体制。这样的经济制度在性质上将是利他主义和互助合作的,将提供造福社会的就业机会,28将有助于在全世界消除贫穷。

2. 教育

“最根本和最迫切的需要是促进教育。如果这至为重要和基本的方面得不到推进,一个国家要想取得繁荣兴旺是不可想象的。民族衰弱和堕落的根本原因是愚昧无知。当今,人民大众对平常之事都一知半解,遑论要他们领会现时代重大问题的实质和复杂需求了。”29

发展一个全球社会所要求培养的能力远远超过人类迄今所能调集的一切。要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就必须极大地扩增个人和组织获得知识的机会和条件。在这培养新能力的过程中,普及教育30的作用将是不可或缺的。但是,只有当社会各方面的个人和团体都能够获得知识并将其应用到人类事务之中,普及教育的努力才会成功。

教育必须是终生的。它应该帮助人们发展为谋生立业和满怀信心地建设一个体现正义、平等与团结社会所必需的知识、价值、态度和技能。它还应该帮助个人培养立足于本地但又胸怀世界的地位与社区意识。成功的教育应该培养对个人和集体福利至为根本的美德,培养个人强烈的服务愿望和对其家庭、社区和国家乃至全人类福利的责任意识。它应该鼓励反省和历史辩证的思考。教育还应该通过音乐、艺术、诗歌、沉思和感受大自然等手段激发人们的灵感和悟性。

3. 环境管理

“我们无法将人的心灵与外部环境截然分开,不能说其中某个变革了,其他所有的事物也会改善。人与世界是有机联系着的。他的内在生命塑造了环境,而其本身亦深受环境的影响。二者彼此作用,相辅相成,人类生活的每个持久转变都是这些相互作用的结果。”31

巴哈伊圣文把大自然看成是神灵的映像。32它们教谕说,大自然应该受到珍视和尊重,但不应该受到崇拜;它应该服务于人类发展不断演进文明的努力。但是,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唇齿相依,“向着美、功效和整体完善”的进化和多样化是十分重要的。33有鉴于此,每一项努力都必须尽可能地保持地球生物的多样性和大自然的秩序。

人类,作为这个星球的巨大资源和繁多生物的托管人或管理人,必须学会善用地球自然资源——无论是可再生的还是不可再生的——确保其长久的可持续性和公平分配。这样的管理态度就要求全面考量所有发展活动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后果。大自然的真正价值是无法用经济学术语表达的,只有认识到这一点,人类才会以适度和谦逊的原则来调节自己的行为。树立这样的管理态度还需要对自然界及其在人类集体的物质与精神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有深刻的理解。因此,可持续环境的管理不应是人类权衡其他方面竞争利益的权宜之计,而应该是必须承担的一种基本责任,而这是精神发展和个体生存的先决条件。

4. 满足食物、营养、健康和住房的基本需求

“在这样一个世界社会……世界经济资源将被有效管理,其原材料将得到开发和充分利用,其市场将得到协调和发展,其产品的销售将得到公正的规控……为战争所消耗和浪费的巨大能力,无论是经济的还是政治的,将被集中用于这些目的:扩展人类的发明和技术开发,提高人类的生产力,消灭各种疾病,扩展科学研究,增进健康水平,提高人类的智能,开发这个星球上未知和未用的资源,延长人的寿命,以及其他能改善和增进全人类的智力、道德和精神生活的手段。”34

粮食、营养、健康和住房问题是为人类大家庭全体成员提供充足生活水准这项艰巨任务的中心所在。然而,这些问题决不能仅仅当作技术或经济问题处理。消灭饥饿和营养不良;保障食物供应;提供充足的住房,以及实现全民健康,这些都需要价值观的转变,需要力行公平原则,需要对政策、目标和计划作出相应的调整。

满足人类基本需求和消除贫穷所需要的技术和资源是有的。可是,只有通过一定的理解和承诺,这些技术和资源才能得到公平的使用。一方面,个人必须竭尽所能谋生自立并供养其家属,另一方面,社区必须承担责任,在必要时帮助满足基本的需求。各类发展计划要提供全民参与的机会,并要确保人人能从中得益。粮食的生产和销售方面必须加以调整,农民对粮食和经济保障所起的极其重要的作用要得到正确的评价。35至于健康方面(包括身体、精神、心理和社会的福利)36,洁净用水、住房和廉价能源的短缺目前正困扰着广大的人民和社区,要彻底解决这些问题是任重而道远的。但我们也必须认识到,某些健康问题乃因人的不健康行为所致。所以,在教育中加入道德发展的内容,会有助于显著减少当前的某些问题。

5. 管理和参与

“解救受奴役者的统治者,关心穷人的富人,保护受压迫者的权利免受暴政者剥夺的正义之士,是受到祝福的。依照‘命定者’——上帝——之吩咐行事的人是幸福的。”37

好的管理是社会进步的基础。管理常被与政府混为一谈,但实际上远非如此。管理出现于社会各层级和各方面,包含了政府、非政府组织、社区组织和私营部门管理资源和处理事务的各种形式。如果社区想要维持平衡,安然渡过难关,对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作出创造性的反应,就需要好的管理。以下三个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管理的好坏:领导人的素质,被领导人的素质和管理结构与程序的性质。国际上对好的管理——特别是好的政府——所必须具备的主要特性正在形成共识。这些特性包括:民主、法治、负责任、透明度和民间社会参与机制。

六、精神文明指标的制订:三个例子

本章提出如何制订精神文明指标的三个例子。最终,这些指标必须在地方、国家和全球各层面设立。

第一个例子探讨将“存异求同”的原则纳入教育政策中。我们先确认这样一种发展观:一个团结与和平的世界既有必要又有可能;而“存异求同”是实现这一美景的基本精神原则。这里选作讨论的政策领域是“教育”。教育领域若采用“存异求同”的原则,38便会在政策、目标和计划中产生许许多多的可能作为,其中一些可能正在尝试。这里只探讨一个目标:“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一种存异求同原则所必然要求的意识。

增进这种意识的教育计划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培养对世界各种不同文化、宗教和社会体制的丰富多样性和重要性的赏识能力,对世界社会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它还可以研究联合国这类的国际论坛、众多的人权条约之类的国际协定、联合国全球行动计划和“世界遗产名录”这样的主创活动,以了解世界各国如何通过参与这些活动来推动人类的集体进步。

为了评估朝向这一目标的进展,一种可能的方法是测量教育全球意识的课程或其他活动——包括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所用的时间之比例。另一种可能的方法是确定教科书中有关这一主题的内容所占的比例。再有就是测量这方面内容在师范院校课程中的普授程度。此外,还有一个是按照一定的标准检测学生(和教师)对这一主旨的态度和了解程度。这方面的举措还可以再进一步:将上述几种方法汇编成一部复合指数表,或将它们合成一套反映全球意识教育目标进展的指标。39

精神文明指标的第二个例子是研究将公平和正义的原则应用于经济发展政策之中。这里采取与第一个例子相同的步骤,确定“公平和正义”为主导原则:所选的政策领域是“经济发展”;选定的目标是“在全世界消灭贫穷”。显然,这是一个涉及多方面的目标。为方便讨论起见,这里只考虑国家之间的差距,尽管各国内部财富分配不均同样是在全世界消灭贫穷所必须解决的。此外,这里也只考虑由收入造成的贫穷。这个目标的前提是,世界所拥有的资源足以满足所有人的需要,但若消除贫穷,就必须使消费和积累保持适度;建立公平的贸易关系;解除过重的国债负担。

现行的显示各国各自收入差距的连续性测量方法有多种多样。若假以时日,这些方法的大多数都可以用来测定经济最发达和最不发达国家的差距是否减少。要确立相对于国民人均收入的经济贫穷底线,以测定消除贫穷计划的进展情况。另一种可能的方法是衡量有利于经济较贫穷国家的贸易机会所产生的经济利益。还有一个办法是按人均收入估算各国采取的步骤——无论是个人的还是集体的——是否减少(如果没有消除的话)经济落后国家突出的双边和多边债务。

精神文明指标的第三个例子探讨在管理和参与政策领域中如何应用独立探求真理的原则。这里,确定的基本原则是“独立探求真理”;选定的政策领域是“管理和参与”;目标是“在制订和执行发展政策和计划时广泛和有效地应用磋商”。磋商是社区各方面最大限度参与集体决策的程序,寻求对给定的事务达成真识。要实现这一目的,必须建立相应的机制,并为社区成员实质性参与拟定、设计、执行和评估对他们有影响的政策和计划提供途径。

与前述的例子相比较,评估朝这一目标的进展要困难得多。一个可能的方法是通过调查来测定发展各阶段个人参与的广泛程度,个人如何评价他们服务社区的意义以及是否值得一直这样做下去。这个方法将检测向这个方向努力的社区的百分比,以及这些社区通常被排斥的成员(如妇女、少数民族和老年人等)参与的程度。另一个可能的方法是评估促进协作活动的正式和非正式体制和程序的状况,召开会议的次数和频率,以及建立了这些机制中任何一项的社区的百分比。

显然,上述的例子并未涉及推行这些指数所需要的细节。譬如,所有这些方法都必须包含对收集到的资料和数据进行权衡甄别的标准。应该在持续的一段长时间内对这些资料和数据进行评估,以显示出所取得进展的状况。而且,还必须预先详细和周全地确定判断目标达成所需的全部要件。

七、促成精神文明指标的制订:合作步骤的建议

本文已经阐述了对未来工作开展的若干构想,并在这些建议的基础上扼要探讨了可用于制订进展指标的若干精神原则。本文还讨论了这些原则可以应用的政策领域,以此确定目标并最终制订出向这些目标进展的测量指标。最后,文本提供了三个例子,提示如何构想和发展这些基于精神文明的测定方法。

本文所建议的方法没有照搬通常制订指标的做法。后者一般(虽然并不总是)在政策和目标确定之后再予以拟定。然而,越来越多的社区团体及其他组织正着手采用的方法是:先构想一个远见,再确定这个远见所依据的原则,然后选定应用这些原则产生目标的政策领域,最后,制订用来测量向这些目标的进展的指标。本文所用的就是这种方法。只要精神文明指标得以普遍接纳,各种方法都会殊途同归:将精神原则贯穿于我们对发展的理解、实践和评估之中。

对目标的实际选定和基于精神文明的发展指标之订立,可以通过合作的方式来进行。除了上述所建议的步骤、原则和政策领域外,我们还提出如下提议作为考虑开始这项工作的出发点。

这项提议是:世界各大宗教的代表聚会(或许是在世界银行或其他国际发展机构——如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支持下),就精神原则及其与个人和集体进步的关系进行磋商。40这项努力(从一开始它就应该是一个实质性的、费时的和持续的过程)的初始目标应该是对大家都认同的若干精神原则及其优先应用的政策领域、拟定哪些目标以及订立测量其进展的指数等议题达成共识。其他目标还可以加上磋商程序。一旦这些共识得以系统连贯起来,便会大大推动这项努力。宗教代表不宜把注意力放在定量计算方法这类的技术问题上,这些应由发展机构来负责。这些指标拟定好后,宗教代表必须对它们进行复审;若经过检验发现有修改的必要,他们也必须参与。41

对于这样一项倡议,宗教之间的分歧不应成为难以逾越的障碍,因为世界各大宗教传统在本质上是一脉相承的。它们各自提出的基本精神真理和行为准则构成了社会凝聚和集体目标的真正基础。因此,各大宗教应该能够通力合作,将他们最深刻的真理加以运用和实践,向人类兑现其承诺。

随着这个过程的逐步开展,利用发展领域的一些已经进行的工作——如近些年来联合国一系列大会所制定的全球行动计划——可能会有益处。在这些行动计划中,世界各国政府承诺会致力于“社会、经济和精神发展”,42致力于“建立一个基于伦理和精神理念的更稳定太平的世界。”43他们一致同意,他们的“社会必须对个人、其家庭和所在社区的物质与精神的需求作出更有效的反应,这不单是解一时之急,更是对未来的一项长久而坚定的承诺。”44而且,他们还肯定,“发展是与所处的文化、生态、经济、政治和精神环境密不可分的。”45这些政府还确认,“个人必须被允许充分发展自己的潜能,包括健康的身体、心智和精神发展,”46以及“宗教、精神和信仰在亿万男女的生命中、在他们的生活方式及对未来的憧憬中扮演中心角色。”47着重号为引者所加)48

这些承诺,连同这些行动方案所建议的政策、目标和计划,不啻是极有份量的全球共识。从这个意义上讲,它们体现出国际社会对发展的重点和方法所能达到的最高共识。在另一方面,除了对精神文明、精神远见和精神发展的基本角色的一般阐述外,这些全球协议并未对这些名词的具体含义附加解释。而现行的发展方法——通常所谓“成功”的决定因素——也基本上未将精神要素考虑在内。不过我们也看到,这些行动方案已经认识到了精神文明是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们确实试图阐明宽容和团结等原则,有些阐述得比其它文件更详细,更有说明力。因此,若对这些文件加以研究,会对宗教代表们的协商共议提供很大裨益。不仅如此,这些磋商很有可能产生出与上述全球协议相似的政策和目标,因而参考这些协议所包含的解决方案会是有好处的。然而,由于宗教代表们制订出的政策和目标是基于明确认定的精神原则,因而它们会比那些注重物质追求的政策和目标更受到支持。

通过要求为各全球行动计划订立发展指标,联合国已经开始在国家和全球层面创建衡量进步的适当指标的步骤。有关精神文明指标的工作最终可能会纳入其中。

随着这些基于精神文明概念的测定方法的制订和应用,国家和地方各级有必要建立磋商的程序,以鼓励各社区结合自身的情况适而用之,或另行制订与这全球倡议相似的测定方法。在适用或制订这些指标的过程中,要群策群力,集思广益。而且,由这些磋商程序最终产生出的计划和政策几乎肯定能赢得广大民众的支持,并得到宗教组织和社区的正式认可。

制订精神文明指标本身并非是本倡议的最终目的所在。本倡议的最终目的是,将精神原则置于发展的中心地位,将它们运用于制订标准、政策和计划之中,利用它们来激发个人和集体的行动。不过,通过表明精神原则的应用既切实可行又可以度量,便可大大促进对精神文明乃发展之真正灵魂的普遍承认。因此,为发展制订基于精神文明的指标不仅十分必要,也是合乎时宜的。

 

【李绍白 译】

 

注释:

1. 阿博都-巴哈,《巴黎谈话》;澳门:新纪元国际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第7页。

3. “政府间森林可持续管理标准与指标研讨会”的《背景报告》之三,1996年8月19 ~ 22日;芬兰:Helsinki,第17页。

4.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1997年人类发展报告》。

5. 这个指标除了直接测定婴儿死亡情况外,也往往反映收入、教育和公共健康开支等其他方面的情况。

6. 譬如,单就一项上学年数的指标不可能显示出这样的就学对社会有什么益处。要考虑到,一个受过多年学校教育的人如果缺乏道德观念,往往会给社会造成危害。相反,一个人很少或没有受过正规教育但具有强烈的道德意识,那么一般而言他会对社会有益。(当然,既受过正规教育又受过道德教育是最好不过的。)

7. 观察各因素相互关系的另一种方法是通过身体症状进行类推,如发热、发寒、肿胀等。当然,每一种症状都可能有好些不同的意味。一个合格的医师只有将这些症状用某个可以确认的病型加以综合考察,才能诊断出这些症状是否为某一疾病并给予适当的治疗。

8. 《社区指标手册:测量社区的健康及可持续性之进展》;泰乐诺利斯团体,1997年,第1页。

9. 《人类发展报告》从1990年开始发表。

10. 它们包括:1990年世界儿童高峰会(《世界儿童生存、保护和展宣言》和《贯彻“世界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宣言”行动计划》);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和《二十一世纪议程》);1993年世界人权大会(《维也纳宣言》和《行动计划》);1994年国际人口与发展大会(《国际人口与发展大会行动计划》);1995年世界社会发展高峰会(《哥本哈根宣言》和《行动计划》);1995年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北京宣言》和《行动纲领》);1996年联合国人类住区大会——“人居二”(《伊斯坦布尔宣言》和《人类住区议程》)。

11. 政府、联合国有关委员会和机构以及非政府组织正在为拟定这些指标工作。这些努力得到了很多国家政府以及联合国人类住区中心、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联合国社会发展委员会、联合国妇女地位委员会等联合国机构的支持。非政府组织也在这项工作中发挥了作用,还正在拟定自己的指标方案。

12. 《联合国社会发展研究所新闻》,1997年春、夏,第16期,第14-15页。这三份联合研究报告是:《为世界文化与发展报告作准备:制订文化统计和指标》、《福利的文化指标:若干概念问题》和《发展的文化指标》。

13. 《扩展财富的估量:环境可持续发展之指标》,刊载于世界银行在华盛顿出版的《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和专论》丛刊,第17期的第6章“社会资本:缺少的环节?”对社会资本作有很好的阐述。还可参见同一丛刊第8期所载卡罗琳·O. N. 默译的《对抗危机:都市四个贫穷社区的家庭对贫困和脆弱之反应的比较研究》。

14. 这些建议包括《社区指标手册:测量建设健全和可持续社区的努力》,《贝拉焦原理》和新经济基金会的“新指标计划”。

15. 这些努力包括:众多的非政府组织关注和推行作为进步基础的精神价值观和原则:世界银行倡导伦理和精神价值观,以及大量的研究计划。出版的报告包括:《全球意识的变迁:一种新范式的指标》;《文化、精神文明和经济发展:开展对话》;《1981-1984世界价值观调查》和《1990-1993世界价值观调查》,作者为法则研究组、世界价值观研究组和高等院校政治与社会研究协会。

16. 巴哈伊圣文说,精神原则是那终极存在、那不可知本质之本质——即上帝——给予人类的基本真理。接连不断的精神先知给人类带来的宗教成为人类与上帝联系的基本纽带,激发和完善了人类的爱、理解存在和取得社会进步的能力。

17. 有两项精神原则可说是引伸的,它们是美和服务。

18. 守基·阿芬第,《巴哈欧拉的世界秩序——书信选》;威尔梅特:巴哈伊出版社,1974年,第二版,第41-42页。

19. 巴哈伊文献则说:“凡人皆平等。”阿博都-巴哈,《弘扬世界和平》(1912年阿博都-巴哈访在美国及加拿大的演讲录);威尔梅特:巴哈伊出版社,1982年,第二版,第76页。

20. 巴哈欧拉,《致狼子书简》;威尔梅特:巴哈伊出版社,1988年,新版,第13页,中文翻译未经出版。

21. 巴哈伊文献则说:“凡人皆平等。”阿博都-巴哈,《弘扬世界和平》(1912年阿博都-巴哈访在美国及加拿大的演讲录);威尔梅特:巴哈伊出版社,1982年,第二版,第375页。

22. 阿博都-巴哈:《诚信:汇编之汇编》;澳大利亚:巴哈伊出版社,第二卷,第340页。

23 . 对这概念的进一步了解可参阅《仁政》,1997年,全球教堂,华盛顿:原刊于Liderazgo Moral,1993年,努尔大学,圣克鲁斯,玻利维亚。

24 . 《日本将会大放光芒:阿博都-巴哈书简、守基·阿芬第之书信和日本的历史笔记》;奥斯卡:巴哈伊出版社,1974年,第35页。暂译,中文翻译未经出版。

25 . 阿博都-巴哈,《巴黎谈话》;澳门:新纪元国际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第118页。

26 . 磋商需要参与的个人努力超越各自的观点,把自己看作集体的一份子,坚固这个集体自身的利益和目标。在磋商过程中,要充分交换意见,做到畅所欲言和谦虚有礼,个人一旦提出意见就不再属于他自己,而是属于这整个集体的,通过斟酌取舍和修改完善,最好地为集体目标所用。磋商能否取得真正成效取决于所有参与者是否支持达成的决定。在这样一种氛围中,倘若早先的决定被实践证明有问题,会很容易得到重新审议。

27 . 阿博都-巴哈,《神圣文明的隐密》;澳门:新纪元国际出版社,1996年,第一版,第21-22页。

28 . 每一个人都有权从事有意义的工作,有责任供养自己或其家庭,有为社区福利作贡献的义务。通过本着服务的精神从事职业或技艺,一个人便对社会作出了某种有益的贡献。而在社会方面,它通过为其成员创造谋生和为其同目标服务的机会来承认他们的价值,由此协助个人的精神发展。因为,个人是通过为集体目标作贡献而获得真正的精神成熟的。

29 . 阿博都-巴哈,《神圣文明的隐密》;澳门:新纪元国际出版社,1996年,第一版,第72页。

30. 巴哈伊圣文教谕,若一个家庭无力承担其所有子女的教育费用(这样的情况在未来应该得到根除),应优先让女孩受教育,因为母亲是后代的第一个教育者。

31. 见守基·阿芬第于1933年2月17日通过其秘书给一位巴哈伊信徒的信。

32. 巴哈欧拉:“大自然乃上帝的意愿,是这意愿在以及通过这偶然世界的表达。”《亚格达斯经后巴哈欧拉书简集》:威尔梅特:巴哈伊出版社,1988年,第142页。

33. 阿博都-巴哈,《阿博都-巴哈著作选集》;澳门,新纪元国际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第255.24节,第257页。

34. 守基·阿芬第,《号召寰宇》;海法:巴哈伊出版社,1977年,英文版,第55-56页。

35. 若建立一个世界范围的粮食储备系统,会对短缺时期的人类基本饮食起到关键的救济作用,在全球性变化导致粮食生产越来越不稳定时尤其如此。

36. 1984年5月14日召开的第37届世界卫生大会(WHA)呼吁“各成员国在其国民健康大计中将精神因素考虑在内”。

37. 《亚格达斯经后巴哈欧拉书简集》;威尔梅特:巴哈伊出版社,1988年,第142页。

38. 当然,在一个给定的政策领域会有不止一项原则被采用。

39. 显然,它不会对这些资料作具体的比较,也不会将同一主题内容的负面描述具体列入。

40. 发展机构若参加这样的会议,将表明他们认真重视人性的精神实质。

41. 在制订这些指标的过程中,定性和定量的方法都应该加以考虑。民意测验、焦点团体及主要受众、个人和深入采访以及参与性的快速评估等,均可用来帮助获得必要的资料。做资料分析首先要理解这些指标赖以产生的哲学概念和原理。

42. 《二十一世纪议程》,第六章,第3节。

43. 《人类住区大会议程》,第四章。

44. 《社会发展哥本哈根宣言》,第三章。

45. 《社会发展世界高峰会行动方案》,第四章。

46. 《二十一世纪议程》,第六章,第23节。

47. 《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行动纲领》,第二十四章。

48. 非政府组织(NGOs)在这些会议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包括力求使精神价值观和原则成为这些行动计划的指针。所以,如此强调精神就不使人感到惊讶了。